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jiāng
shuǐ
yàng
西
fēng
jiāng
huā
tuō
wǎn
hóng
qíng
bèi
héng
chuī
guò
luàn
shān
dōng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逐句剖析

"江水漾西风":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

# 漾:水面微微动荡。

"江花脱晚红":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 脱:脱下。,江:江岸。

"离情被横笛":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

#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被:让。

"吹过乱山东":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由北宋王安石创作。此诗为五言绝句,前两句“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描绘秋日江上,西风拂动江水,江花凋零的景象,以景衬情,烘托出忧愁氛围。后两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借横笛吹出的离情,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生动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全诗情景交融,借江上秋景,细腻展现思乡之情,笔法精妙,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一日,他游览长江,彼时秋风萧瑟,江上景致触动心弦。回顾人生起伏,远离故乡与亲人,心中满是怅惘,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江上》,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浓浓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秋日江上西风拂水、江花凋零之景,营造出萧瑟氛围,表达了诗人因秋景触动而涌起的思乡之情,借江上秋意图写出内心的愁绪与对亲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比兴:前两句写景,西风、江水、落花,既是对秋景的描写,又以秋风起兴,引出诗人心中的愁绪,借江水的连绵、落花的飘零,暗示诗人内心的惆怅,为下文抒情蓄势。借景抒情:“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描绘秋风中江水荡漾、江花凋零的景象,借秋景的萧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怅惘,为后文抒发离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从视觉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秋日江上的独特景致。秋风乍起,吹皱了平静的江面,泛起层层涟漪,那悠悠流淌的江水,仿佛也带着一丝秋的惆怅。江边的花朵,在这渐凉的秋风中,渐渐褪去鲜艳的红色,片片花瓣飘落,好似生命的凋零。这里的西风、江水、江花,可不单单是写景,王安石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借秋风起兴,以江水的连绵不断暗示愁绪的悠长,用落花飘零烘托内心的失落。秋天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诗人心中的愁绪也被悄然勾起,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郁郁寡欢。后两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笔锋一转,从听觉入手。江上不知何处飘来一阵横笛的声音,那呜呜咽咽的曲调,仿佛承载着诗人满满的离情别绪。在这秋意浓浓的江上,笛声更添了几分哀愁。诗人将无形的离情别绪赋予了横笛,仿佛离情真的能被笛声裹挟着,悠悠地飘过那重重乱山。这种化虚为实的写法,相当精妙,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或许此时王安石正远离故乡,孤身在外,又或许亲人漂泊四方,时局动荡不安,种种思绪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整首诗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短短几句,便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和隽永的诗味,展现出王安石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4. 作品点评

《江上》在写作上,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等手法运用娴熟,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富有感染力的秋景,又将抽象离情具象化,独具匠心。在宋诗发展历程中,展现出王安石注重炼字炼句、创新表达的特点。虽无特别知名的名句,却以其含蓄蕴藉的情感、精妙的构思,为后人展现了宋诗独特的韵味,对研究王安石的创作风格及宋诗特色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戏赠》

下一篇:宋·叶绍翁《寓居(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