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shào
tiē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diān
zhāng
zuì
liǎng
wēng
zhuī
zhú
shì
hào
chēng
shū
gōng
céng
mèng
jiàn
wáng
zhōng
wàng
fěn
shì
máng
lóng
yǒu
shì
chāng
qīng
hóng
yāo
màn
xuàn
ér
tóng
xiè
jiā
rén
dàn
fēng
róng
xiāo
rán
yǒu
lín
xià
fēng
tiān
mén
dàng
dàng
jīng
tiào
lóng
chū
lín
fēi
niǎo
sǎo
kōng
wèi
jūn
cǎo
shū
zhōng
dài
cōng
cōng

译文

张旭颓发,怀素是和尚,他们在书法上都很有成就。他们那能追踪王羲之和锤繇,却妄自做些粉饰功夫,欺骗不懂书法的人。这好像市街的娼妓抹得一脸庸脂俗粉,卖弄色情,眩惑无知少年。王羲之的书法如同名门闺秀谢道韫,脱尽凡俗,气质萧然,自有林下之风(指超凡脱俗的气质)。“龙跃天门”的雄强字势,足以把有“出林飞鸟”称誉的张旭书法一扫而空。给你的法贴续完草书,要待我来日不太匆忙的时候。

逐句剖析

"颠张、醉素两秃翁":张旭颓发,怀素是和尚,

"追逐世好称书工":他们在书法上都很有成就。

"何曾梦见王与钟":他们那能追踪王羲之和锤繇,

"妄自粉饰欺盲聋":却妄自做些粉饰功夫,欺骗不懂书法的人。

"有如市娼抹青红":这好像市街的娼妓抹得一脸庸脂俗粉,

"妖歌嫚舞眩儿童":卖弄色情,眩惑无知少年。

# 妖歌嫚舞:妖媚的歌舞。

"谢家夫人淡丰容":王羲之的书法如同名门闺秀谢道韫,脱尽凡俗,

# 谢家夫人:指谢道韫,是谢安的姪女,王凝之的妻子。

"萧然自有林下风":气质萧然,自有林下之风(指超凡脱俗的气质)。

"天门荡荡惊跳龙":“龙跃天门”的雄强字势,

# 跳龙: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此用其意。

"出林飞鸟一扫空":足以把有“出林飞鸟”称誉的张旭书法一扫而空。

"为君草书续其终":给你的法贴续完草书,

# 续其终:续成完本。

"待我他日不匆匆":要待我来日不太匆忙的时候。

# 不匆匆:不忙、有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王逸少帖》是北宋苏轼的一首诗作,通过对比张旭(颠张)、怀素(醉素)的狂草风格与王羲之(王逸少)的清雅书法,展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和独特审美取向,诗中运用讽刺与赞美手法,批评张旭、怀素追逐时好、缺乏清雅,同时高度赞扬王羲之书法的淡泊自然与超凡脱俗,体现了苏轼豪放不羁、敢于直言的个性。清人王文诰评价苏轼对颠张醉素的贬斥为特识,虽张旭、怀素的狂草风格并非一致受赞,但他们在书坛地位不可动摇。苏轼此诗不仅为后世提供了艺术思考与审美启示,也彰显了他对书法艺术清俗之分的独到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王逸少帖》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书法评论题材的诗。《题王逸少帖》介绍了北宋苏轼对书法艺术的不同看法,描绘了张旭狂草的逸势奇状与怀素草书的变幻多端,同时体现了苏轼对王羲之清雅书风的偏爱。

2. 写作手法

对比:“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与“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形成对比,前者描述了张旭(颠张)和怀素(醉素)两位书法家被世人推崇,但后者却指出他们并未达到王羲之(王逸少)和钟繇的书法境界,暗示了世俗评价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比喻:“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一句中,苏轼将追求世俗名声的书法家比作市场上的表演者,用花哨的妆容和歌舞来吸引观众,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虚华不实。用典:“天门荡荡惊跳龙”一句可能暗含了《易经》中“飞龙在天”的意象,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高远和雄浑。

3. 分段赏析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两句是评价书法史上的两位人物——张旭和怀素。一个“颠”字和一个“醉”字,生动地描绘了张旭和怀素在书法创作时的狂放不羁,同时也隐含了对他们追求世俗名声(“追逐世好”)的轻微批评。称他们为“书工”,虽表示技艺高超,但也透露出作者认为他们过于注重技巧,而缺乏更深层次的书法精神。这里的“两秃翁”以幽默的方式指出他们因书法用功而可能导致的头发稀疏,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两句进一步对比张旭和怀素与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钟繇的差距。通过“何曾梦见”的否定语气,强调了两者在书法境界上的巨大鸿沟。后一句“妄自粉饰欺盲聋”则是对那些自诩为书法大家却实则技艺不精者的严厉批评,比喻他们如同在盲人聋子面前粉饰自己,自欺欺人。这里的“盲聋”不仅指实际上的视觉和听觉障碍者,也隐喻那些无法真正欣赏和理解书法之美的人。“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两句用比喻手法形容那些只追求表面华丽、缺乏内涵的书法作品。将它们比作街头艺人的涂脂抹粉、妖艳歌唱和放纵舞蹈,只能吸引和迷惑无知的儿童。这里的“市倡”和“儿童”分别代表了低俗的娱乐和缺乏鉴别力的观众,以此批判那些只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书法本质的作品。“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两句则转向赞美另一种书法风格——淡雅而富有内涵。以“谢家夫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书法如同谢道韫那样的贵族女性,容貌端庄而不失丰韵,气质萧然脱俗,具有林下之风(指魏晋时期名士超脱世俗、高雅清逸的风度)。这里的“淡丰容”和“林下风”共同构成了对这种书法风格的赞美,强调了其内在的美感和气质。“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书法作品的雄浑气势和非凡境界。将书法比作天门敞开、惊龙跳跃,以及飞鸟出林、一扫而空的壮观景象,生动地展现了书法作品中蕴含的磅礴力量和震撼人心的美感。这里的“荡荡”和“一扫空”都加强了这种气势的强烈和震撼效果。“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两句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继续创作和完善书法作品的期待。这里的“为君草书续其终”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创作的承诺。而“待我他日不匆匆”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创作态度的认真和严谨,只有在不匆忙的情况下,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也是诗人创作风格的一种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道宁《偈六十三首(其四十)》

下一篇:宋·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