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xiá
zuò
shàng
fēn
dài
hu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èr
jiā
rén
tuó
shí
qiān
měi
jiǔ
wèi
chéng
lián
qián
liǔ
jīng
chūn
wǎn
tóu
shàng
huā
zhī
nài
lǎo
shī
湿
zuì
jīn
xiāng
yǎn
rǎn
yuè
míng
guī
yǐng
suō
绿
zhū
chuī
shí
jiàn
xié
hóng
chā
zào
luó

译文

十六岁的美貌佳人骑着小马驮。享用着价值十千的美酒,唱着渭城的歌曲。帘前的柳絮仿佛为这春末的时光感到惊讶。而佳人头上的花枝又怎能奈何得了岁月的流逝呢?露水打湿了醉人的巾帕,香气隐约弥漫。月光下归家的路途上,身影婆娑摇曳。绿珠何时能再吹响那悠扬的笛声呢?真想把这斜插的红色花朵,别在黑色的罗衣之上。

逐句剖析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六岁的美貌佳人骑着小马驮。

"十千美酒渭城歌":享用着价值十千的美酒,唱着渭城的歌曲。

"帘前柳絮惊春晚":帘前的柳絮仿佛为这春末的时光感到惊讶。

"头上花枝奈老何":而佳人头上的花枝又怎能奈何得了岁月的流逝呢?

"露湿醉巾香掩冉":露水打湿了醉人的巾帕,香气隐约弥漫。

"月明归路影婆娑":月光下归家的路途上,身影婆娑摇曳。

"绿珠吹笛何时见":绿珠何时能再吹响那悠扬的笛声呢?

"欲把斜红插皂罗":真想把这斜插的红色花朵,别在黑色的罗衣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为北宋文豪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席上的欢乐氛围和戴花之人的美丽形象。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画面感强烈、语言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通过描绘佳人的美貌、宴会的奢华以及岁月的无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未来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如“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一句,通过“惊”字和“奈”字的运用,将静态的柳絮和花枝赋予了动态的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象征:诗中的“柳絮”和“花枝”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青春的易逝。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慨和情绪寄托在景物之中。例如,“头上花枝奈老何”一句,通过花枝的凋零来抒发自己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对比:诗中的“十六”与“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青春易逝的无奈。细节描写:诗人善于捕捉细节,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和场景的特点。例如,“细马驮”、“未成歌”、“惊春晚”等细节描写,都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秋兴九首(其八)拟杜牧之》

下一篇:宋·陈东甫《长相思·花深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