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以形似":人们在品评画作之时总是看它是否形似,
"见与儿童邻":这种见识与儿童一样过于幼稚。
# 与儿童邻:言其幼稚。邻,接近。,见:见识、见解。
"赋诗必此诗":谈到作诗便说要作此类诗,
"定非知诗人":这也不是懂诗之人。
"诗画本一律":诗词画意如出一辙,
"天工与清新":都要源自天成且清雅脱俗。
# 天工:指艺术造诣极高。
"边鸾雀写生":边鸾善于画写实鸟雀,
# 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据说他画的孔雀跟活的一样,如同能鸣叫。
"赵昌花传神":赵昌的花卉画得十分传神。
# 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人们说他能与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不过在我看来,倒不如王主簿这两幅画作,
"疏澹含精匀":着色清淡匀称。
"谁言一点红":仅用一朵红色的花,
# 谁言:当云何、料不到解。
"解寄无边春":便反映出无限的春光。
"瘦竹如幽人":细长的竹子好似深沉的人,
"幽花如处女":幽雅的花朵一如恬静的少女。
"低昂枝上雀":枝头的雀鸟微微翘首,
"摇荡花间雨":好似在蒙蒙细雨中摇摆。
"双翎决将起":忽然间雀鸟展翅疾飞,
# 决:急速。决将起,指将起而未起。
"众叶纷自举":树叶纷纷飘落。
"可怜采花蜂":可爱的小蜜蜂在花间飞舞,
"清蜜寄两股":清新的花蜜就存在两股之间。
"若人富天巧":有人具有天赋之能,
"春色入毫楮":可以将这春色融人笔端跃于纸上。
"悬知君能诗":猜想这人也定可以作出好诗,
# 悬知:猜想。
"寄声求妙语":能以佳句写出这画中的鸟鸣雨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题画诗,作者借王主簿所画的折枝图来探讨诗画理论。第一首诗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又用边鸾与赵昌作比,称赞王主簿的画清淡匀称,以议论深化题旨。第二首诗则通过对于王主簿的折枝图生动形象的描摹,来论证第一首诗中所述的诗画理论。
2. 写作手法
对比:第一首诗中作者将边鸾与赵昌与王主簿进行同类相比,称赞其画作生动形象,以此深化题旨,表明自己的“诗画一律”“形神兼备”的思想。比喻:第二首诗中,“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以“幽人”比喻竹的清瘦孤高,以“处女”比喻花的含蓄静美,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王主簿画作的细腻传神。动静结合:第二首诗中,“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通过“低昂”“摇荡”等动词,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意境,暗示雀鸟振翅欲飞的瞬间,传达了画中生物呼之欲出的神态,正合第一首诗中的“天工”的观念。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以理入画,诗的前四句分别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从宏观的诗画创作理论谈起,开篇两联斩钉截铁,表明了作者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晰认识和坚定态度,批判仅以形似评判绘画的浅薄观点。第三联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诗与画虽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均需追求自然天成与创新脱俗。第四联以唐代边鸾的“写生”与宋代赵昌的“传神”为例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两联回归王主簿的折枝图,赞叹其通过“疏澹含精匀”的笔法,实现了“一点红”寄托“无边春”,实现以小见大的艺术境界。第二首诗以画证理,诗中对王主簿的折枝画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诗作开篇第一联就以精妙的笔法为读者呈现画面,写竹用“瘦”,写花用“幽”,颇具情致,同时再用“幽人”比竹、“处女”比花,则进一步写出了竹与花的风韵,这是诗人以“神似”论画、赋诗的结果。作者第二联写雀,“低昂”二字再现构图的照应配合,“摇荡”二字传达画中生物呼之欲出的神态,正是于“疏澹含精匀”“天工与清新”中表现内在情味的妙句。第三联诗句再写雀。捕捉雀鸟振翅的瞬间,以虚写实,展现传神之妙。诗中第四联更是描写细腻,连蜂儿腿上的“清蜜”也分明可辨。这是苏轼并非全盘否定“形似”的明证。纵观画面,不过一丛竹、数枝花、两头雀、一只蜂,却带来了盎然春意。“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既是对画家技艺的总评价,同时又呼应前首,点明王主簿以“一点红”“寄无边春”的艺术功力。最后一联更是别出新意,与“题画”的主题似断似续。
4. 作品点评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一首组诗是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在写作手法上融合了宋诗的思辨性与唐诗的意境美,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一首代表作。宋人喜欢在诗中说理,不过,如果不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就容易造成障碍,令人读来淡而寡味。而苏轼此诗,不但议论中肯独到,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故此使得诗作摇曳多姿,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上一篇:宋·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
下一篇:宋·杨万里《江雨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