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人归":金谷丽人归来相聚时,
# 金谷人:本为西晋石崇洛阳金谷园名妓绿珠,此指作者合肥恋人。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北,石崇在此建金谷园,成为历代著名景点。
"绿杨低扫吹笙道":门前绿杨垂地,临风摇曳,绿荫深浓,街巷歌吹弹唱声声不息。
"数声啼鸟":树上鸟儿声声鸣唱,
"也学相思调":仿佛学着人们在倾诉相思之情。
"月落潮生":时序更替,潮起潮落,
"掇送刘郎老":折磨得刘郎日渐衰落。
# 刘郎:指东汉刘晨。相传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掇送:犹断送。
"淮南好":淮南的合肥真是个好地方,
# 淮南:淮水以南,指合肥一带。
"甚时重到":但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到达那里?
"陌上生春草":只见原野上芳草萋萋,令人伤感。
# 陌上生春草:《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点绛唇・金谷人归》是一首宋代词,题材为惜别怀远。全词通过今昔对比,上片追忆与合肥情侣相聚时的欢愉场景,下片抒发离别之际的痛苦与对重聚的渴望,借“金谷”“刘郎”“淮南芳草”等意象,融入典故,将身世之感与相思之情交织,深刻表达了词人对恋人的绵绵相思、离别的不舍,以及对重逢遥遥无期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多处运用典故,“金谷”“刘郎”“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等,丰富词的内涵,含蓄地表达词人的相思、离别与身世之叹。虚实结合:上片回忆往昔相聚的美好为虚写,下片描写当下离别的痛苦为实写,今昔场景相互映照,突出情感落差。
3. 分段赏析
上片:忆欢聚之韶光。上片起笔“金谷人归”,以“金谷”意象开篇,意蕴深远。这一词汇不仅泛指园中美人云集之所,更暗藏多重玄机。或暗示词中女子姓梁,援引《岭表录异》石崇以明珠换绿珠(绿珠本姓梁)的典故,赋予女子如绿珠般珍贵的气质;或暗赞其精通音律,恰似石崇伎人绿珠美而工笛,与后文“吹笙”相呼应,体现姜夔在涉及合肥情事的词作中,常以乐器传情的创作特色;亦或意在勾勒出一个如诗如画、适合美人栖息的梦幻之境,借庾信笔下金谷园的繁花盛景,为女子的居处增添浪漫色彩,巧妙地弥补了合肥现实中荒凉的缺憾。此后三句皆为写景之笔,姜夔写情不落俗套,不着力描绘情人的音容笑貌与行为举止,而是聚焦于内心深处对情事的独特感受。他深谙“一切景语皆情语”之道,将炽热的情感投射于外界景物。在他眼中,绿杨轻拂、啼鸟欢鸣,并非单纯的自然之景,而是自己对吹笙女子全身心的深情拥抱。她仿若宇宙的核心,所到之处,万物皆为之臣服,这种写法与曹子建《洛神赋》中洛神降临、众神呼应的描写异曲同工,展现出词人超凡的想象力与驾驭文字的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与深情的艺术世界。下片:诉离别之怆然。下片陡然一转,将笔触拉回现实,直面离别之痛。“月落潮生”化用元稹诗句,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暗示着离别的时刻悄然来临。词人以“刘郎”自比,借用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道出自己与心爱之人分离后,自知相见无望的绝望与哀伤,同时暗合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意,增添了命运无常的感慨。“淮南好”三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芳草兮萋萋”,借萋萋芳草抒发对离人不归的惆怅。而“陌上生春草”五字如奇峰突起,瞬间将上片残留的欢愉彻底击碎,化作无尽的愁思,恰似杜牧笔下“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离愁别绪如春日野草般肆意生长,无穷无尽。姜夔擅长在结尾处融情于景,以迷离凄清的意境作结,让千般感慨、万种深情在这朦胧的画面中升华,余音绕梁,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与回味空间。
4. 作品点评
诸多词本将此词主题释为“惜别”,实则词中并无具体可与之告别的对象,难言真正意义上的惜别之情。其表达的,应是一种深沉的怅惘与无奈。姜夔词作擅长在结尾处施展妙笔,于歇拍之际化情为景,收束之时意境浑融,仿佛将无限深情、千般感慨,皆融入那迷离凄凉的情境之中。情感于此深化升华,余韵悠悠,意味无尽。
# 上片首二句的金谷笙歌,当是临安、金陵等地繁华生活的反映。下片首二句以“刘郎老”自况,自伤迟暮。结三句与上片“也学相思调”相呼应,渲染惜别的主题。
近代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上一篇:宋·陆游《晓雨初霁》
下一篇:宋·贺铸《自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