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居人少":这里地处偏僻,居住的人很少,
"山稠伏兽多":山峦稠密,潜伏的野兽很多。
# 稠:密也。
"怒狸朝搏雁":凶猛的狐狸早晨捕捉大雁,
# 搏:声取也。
"嚵虎夜窥骡":馋嘴的老虎夜里窥视骡子。
# 嚵:一作馋。
"篱落生孙竹":篱笆间生长着新生的竹子,
# 孙竹:竹鞭之末生竹曰孙竹。
"门庭上女萝":门庭上攀附着女萝。
# 女萝:兔丝,松萝也。
"未应悲寂寞":不应该悲叹这里的寂寞,
"六载一经过":我六年才经过这里一次。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首联“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开篇点明乌塘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地僻”和“居人少”说明这里人迹罕至,“山稠”和“伏兽多”则描绘了这里山峦稠密、野兽出没的自然环境,为全诗奠定了荒僻的基调。颔联“怒狸朝搏雁,嚵虎夜窥骡”,进一步描写乌塘的野性环境,“怒狸朝搏雁”描绘了凶猛的狐狸捕捉大雁的场景,“嚵虎夜窥骡”则描绘了馋嘴的老虎窥视骡子的情景,通过具体的动物行为,生动地展现了乌塘的荒僻和充满野性的特点。颈联“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描写乌塘的人文景观,“篱落生孙竹”描绘了篱笆间生长着新生的竹子,“门庭上女萝”则描绘了门庭上攀附着女萝,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乌塘虽偏僻却也有生机和自然之美。尾联“未应悲寂寞,六载一经过”,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表示自己六年才经过乌塘一次,不应该悲叹这里的寂寞,体现了诗人对乌塘的看法和自己的豁达心态。
上一篇:宋·彭思永《诗一首》
下一篇:宋·杨简《夜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