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声拍枕长淮晓":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 长淮:指淮河。
"隙月窥人小":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
# 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无情汴水自东流":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
# 汴水:汴(biàn),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
# 醉:大醉。,竹溪:唐时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此处借喻与秦观之间的交游。
"酒味多于泪":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
# 泪:悲伤。,多:胜过。
"谁教风鉴在尘埃":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
#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同时还是一首抒情词。此词描绘了苏轼与秦观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上片通过“波声拍枕”“隙月窥人”等景象,展现出孤寂氛围,抒发人生感慨;下片追忆往昔同游,感慨“酒味多于泪”,叙与秦观难忘情分,惋惜其贤才埋没。全词借景抒情,由景入情,从自然引入人生,运用对比、移情手法,将“汴水”“风鉴”等物人格化,以“无情”“离恨”“烦恼”等表达出浓烈情感,借宴饮欢送秦观去扬州的契机,抒发了人生短暂和壮志难酬的愁绪,体现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通过淮水波涛声、船篷隙中残月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离情别绪做铺垫,借景抒发了与友人分别后的愁绪。对比: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将无情的汴水与载满离恨的自己形成对比,无情的流水向东,而载着离恨的人却要西行,突出了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之深。虚实结合:过片“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竹溪花浦曾同醉”是对过去与友人同游欢聚的回忆,属于虚写;“酒味多于泪”则是回到现实中别后的悲辛,是实写,虚实相生,丰富了词的内容,深化了情感。拟人:赋予汴水“无情”的情感,将“离恨”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说它可以被船载着,把“风鉴”“尘埃”“酝造”“烦恼”等物人格化,使客观景物带上了词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生动地表达出词人的愁绪和对友人的不舍。反语:末两句故作反语,表面上似乎在说一些轻松或相反的话,实际上更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真情实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描绘出词人饮别后归卧船中,淮水波涛声拍打枕畔,难以入眠,直至破晓。透过船篷缝隙,可见天边那残缺的小月,“晓”字和“窥人小”的描写,既生动呈现出破晓时分的景象,又暗示词人彻夜未眠的状态,为全词奠定了孤寂、惆怅的基调。随后“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将无情的汴水东流与自己载着一船离恨西行对比,以“一船离恨”的夸张表述,把对友人的不舍和离别愁绪具象化,将离别之愁渲染到极致,以水喻愁,构思巧妙。下片“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回忆往昔与秦观同游的欢乐时光,两人在竹溪花浦尽情畅饮,醉意中满是欢愉。“酒味”代表欢聚,“泪”代表别后悲辛,通过今昔对比,以昔日之乐衬今日之伤,更显离别之苦。最后“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由离别之情转而感慨秦观的才华被埋没,以反语发问,表达出对人才被忽视的惋惜和不平,也蕴含着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凸显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将情感从个人离别愁绪升华到对人才境遇的感慨,深化了主题。
4. 作品点评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是苏轼词作的杰出代表。全词风格婉约,语言凝练,将离情别绪刻画得入木三分。借景抒情、对比、移情等手法运用娴熟,“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借景烘托,“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巧用对比与移情,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句型长短结合,韵律和谐。在文学史上,它彰显了苏轼词作风格的多元,“一船离恨”的表述更是成为经典,影响深远。
# 酒多于泪,意进一层。
明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离情无限,故泪多于酒。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同意。
明书画家董其昌《新锓订正评注便读草堂诗余》
# 只寻常赠别之作,已写得清新浓厚如此。
清学者黄苏《蓼园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