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蕊新妆桂叶眉":化了梅蕊的新妆以及桂叶的眉毛,
# 眉:眉毛。
"小莲风韵出瑶池":小莲的风韵就像仙女出了瑶池。
# 瑶池:传说中神仙居所。,小莲:歌女名。
"云随绿水歌声转":云雾随着歌声开始转动,
"雪绕红绡舞袖垂":雪花绕着舞动的双袖慢慢下垂。
# 舞:舞动。
"伤别易":感伤离别容易,
"恨欢迟":可恨欢乐来得太晚,
"惜无红锦为裁诗":诗篇、信笺无由寄送。
"行人莫便消魂去":行人不要断然离去就伤神凄然,
"汉渚星桥尚有期":每逢七夕、牛郎、织女尚有相会之期。
# 汉渚星桥尚有期:每逢七夕、牛郎、织女尚有相会之期。汉渚:银河岸边,即牛郎、织女相会之地。星桥:以星为桥,指神话中的鹊桥。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惜别词。上阕刻画了歌女小莲的美丽形象,她有着如梅蕊新妆般的面容和桂叶般的眉毛,风姿如同从瑶池而来。宴会上她歌声婉转,如云朵随绿水流动,舞袖飘垂似白雪围绕红绡。下阕则抒发了词人伤别恨欢的情感,惋惜没有红锦为小莲写诗留念。同时劝慰行人不要过于伤感,因为还有重逢的机会。整首词表达了宴饮后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与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比喻:“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词人精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来描绘歌舞之美。歌唱方面,将清亮高亢的歌声比作行云与绿水。行云自在飘移,绿水潺潺流动,生动展现出歌声灵动、婉转且富有韵律的特质,让人仿若能听见那悠扬流转、起伏有致的声音。而在舞蹈呈现上,以飞雪和垂袖来比喻。飞雪轻盈、灵动,随风飘动,恰似舞蹈动作的轻盈与灵动多变;红绡制成的舞袖自然垂下,舞动时又似飞雪环绕,既突出了舞蹈动作的飘动回旋,又增添了画面的美感。用典:“汉渚星桥尚有期”,运用牛郎织女七夕通过鹊桥相会的典故,暗示虽有离别,但仍有重逢的日期,表达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对偶:“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是一组对偶句。其中,“云随绿水”与“雪绕红绡”相对,“歌声转”与“舞袖垂”相对。在结构上,这两句对仗工整,“云”对“雪”(名词相对),“随”对“绕”(动词相对),“绿水”对“红绡”(偏正结构的名词相对),“歌声”对“舞袖”(名词相对),“转”对“垂”(动词相对),通过对偶的手法,将女子歌舞时的美妙场景刻画得更为细腻生动,增强了词句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此词以歌妓小莲为描绘对象。上片着重刻画小莲,展现出她宛如天仙般的容貌,身姿婀娜,尽显妩媚风韵,且其歌舞技艺更是精妙绝伦。其中两个对偶句堪称修辞炼句的精妙之处,最能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词人匠心独运,为展现歌声的清亮高亢,巧用行云、流水作喻;为表现舞蹈的灵动回旋,以飞雪、垂袖为比,如此创作,收获了极佳的艺术成效。在这两句中,作者强化对色彩的渲染,突出动态的呈现,使得词句更为鲜活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下片则从离别相思的视角,深入挖掘小莲的内心世界。“别易欢迟”精准概括了她的总体情感体验,因此被置于过片位置,起到引领下文的关键作用。“惜无红锦为裁诗”一句,道出了她因无法寄送诗篇、信笺,致使内心忧愁难以倾诉的无奈。词的结尾处,小莲向“行人”发出深情劝诫,切不可决然离去、毫不眷恋,毕竟牛郎与织女每年还能盼来一次相聚,千万不能让满怀深情的“思妇”失望落空。
# 作者以行云、流水作对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