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拍波惊":西风吹过,波浪似乎被惊动,
"露零秋觉":随着白露出现,深秋也来临,
"断绿衰红江上":江上绿叶断折,红花衰败。
# 断绿衰红:一本作“断红衰白”。
"艳拂潮妆":红霞拂向你的面颊,两腮分外艳丽,
# 潮:红潮。一本作“朝”。
"澹凝冰靥":雪霰冰晶在笑窝里凝聚,
# 冰:洁白。
"别翻翠池花浪":翠色的水面翻卷着浪花。
"过数点斜阳雨":斜阳时分下了几点雨,
"啼绡粉痕冷":泪湿的绢帕粉痕已冷。
# 啼绡:带泪的丝织手帕。
"宛相向":相向而立。
# 宛相向:一本以此三字作上片结句。相向,相对。
"指汀洲、":手指水边沙洲,
"素云飞过":素白的云影飞逝迅急,
"清麝洗、":似乎用清爽的麝香将你重新梳洗过,
# 清麝:清新沁脾的荷香。
"玉井晓霞佩响":朝霞映射着华山玉井,佩环的声响传来耳际,
# 玉井:指华山顶峰之玉井。
"寸藕折长丝":即使折断莲藕,藕丝仍然相连,
"笑何郎、":笑傅粉何郎、
# 笑何郎:一本作“何郎心”。
"心似春荡":荡动的春心并不因此停息。
# 心似春荡:一本作“似春风荡”。
"半掬微凉":双手捧起半掬秋水,
"听娇蝉、":听蝉鸣、
# 听娇蝉:一本作“娇蝉声”。
"声度菱唱":和采菱歌声配合。
# 声度菱唱:一本作“远度菱唱”。菱唱:即菱歌。采菱时所歌唱。
"伴鸳鸯秋梦":伴着水中的鸳鸯入梦,
"酒醒月斜轻帐":酒醒之后,月光西斜,照进纱帐。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怀人词,通过描写秋晚时节的红白莲花,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红白莲的凋零过程与词人追忆故人的情感交织,表达了词人对故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词中多用拟人手法。如“断绿衰红江上”将红白莲拟人化,赋予其冷艳沉静的姿态;“宛相向”写红白莲相对而立,似在窃窃私语。这样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突出红白莲的高洁与孤寂,暗含词人对故人的追慕。对偶:如“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强化了秋景的萧瑟与红白莲的动态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重描绘秋景中的红白莲形象,开篇以“风拍”“露零”点明秋意,用“断绿衰红”呈现江上荷叶凋零、红花衰败之景,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同时借“绿”指荷叶、“红”代荷花与对偶即“风拍波惊”对“露零秋觉”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视觉对比与秋景的衰败感。“艳拂潮妆”“澹凝冰靥”赋予莲花如美人的动态美感,与上文的萧瑟形成反差,突出了莲花的孤傲与生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形象更加生动。“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斜阳细雨洒落在花瓣上,好似美人啼痕,以“啼绡粉痕冷”营造出凄美氛围,词人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融入其中,移情于景的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下阕由景及情,进入情感的抒发阶段。红白莲“宛相向”的拟人化描写,将二者赋予人的情感与姿态,而云霞、佩响等虚写意象增添了空灵奇幻的色彩,暗喻词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慕,虚实结合拓展了意境的幽远与神秘。“寸藕折长丝,笑何郎、心似春荡”,折藕断丝之景既体现了莲藕“藕断丝连”的自然特性,又暗指词人对远方故人的牵挂,使情感表达含蓄而富有张力。“半掬微凉”写出了秋意的沁人,“娇蝉菱唱”渲染秋声,“伴鸳鸯秋梦”以鸳鸯双宿暗喻自身孤寂,最后以景结情,“酒醒月斜”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惆怅与对过往的追忆。全词以红白莲为载体,通过对意境的精心营造和多种表现手法的巧妙交织,既细腻地刻画了红白莲清冷高洁的美好形象,又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在特定境遇下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孤寂之情,在婉约绮丽之中透着幽冷缠绵。
4. 作品点评
《法曲献仙音·秋晚红白莲》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作,题材为咏物抒情。词中描绘了深秋时节红白莲花的景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莲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故人深切的怀念。全词语言华美,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将自然景物与人事情感巧妙融合,既延续吴文英“词中李商隐”的婉约词风,又通过“酒醒月斜”等以景结情的手法,营造出空灵缠绵的余韵,体现了吴文英词作中的细腻风格。整首词通过对红白莲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首八字写秋晚,下六字则红白莲,此三句先泛泛地将题义交代了,以后再仔细描绘。“艳拂”八字,以女美形容花。“潮妆”,红莲也。“冰靥”白莲也。女子面红称红潮。“靥”者,女颊上窒。过拍合写雨后莲花。换头三字红白对写。“指汀洲”以下又分别描绘,“素云”以比白莲,“晓霞”以比红莲。“玉井”则用太华峰玉井莲作渲染色泽之用。而“清麝”写花香,“寸藕”写藕丝。复以“何郎”形容莲瓣之粉。“何郎”兼用何晏、何逊事。史称何晏美姿容,粉白不去手。何逊有《看伏郎新婚诗》日:“雾夕莲出水,霞朝照梁。何如花烛夜,轻掩红妆。”李商隐因之有“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之诗。此词又用李诗,“心似春荡”,即得意也。以上已将有关莲花者一一描绘,下文又回顾起处“秋晚”作结。“半掬”二甸先写“蝉”,秋晚也,后写“菱唱”,亦秋晚事。歇拍之“鸳鸯秋梦”而以“酒醒月斜轻帐”六字连写,是入与鸳鸯同梦,故曰“伴”。全首刻画红白莲花,惟结句关合到人事,“酒醒”六字,景中有情,此词家结尾之一法也。
现代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上一篇:宋·邵雍《弄笔吟》
下一篇:宋·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