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山光马亦惊":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
"阶前屐齿我先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
# 屐齿:屐底的齿。
"风花误入长春苑":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
# 长春苑:谓皇帝宫苑。尉迟偓《中朝故事》:“长春宫,园林繁茂,花木无所不有,芳菲长如三春节。”此借喻乾明寺。,风花:指雪。
"云月长临不夜城":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
# 不夜城:《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故城在今山东文登东北八十五里。此处借喻乾明寺。
"未许牛羊伤至洁":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
# 至洁:指白雪。
"且看鸦鹊弄新晴":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
# 新晴:天刚放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
#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待听催檐泻竹声":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 催檐泻竹:谓白雪融化之象。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描绘了雪后乾明寺及周边的绮丽雪景,营造出清新、纯净且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雪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即便被贬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整首诗围绕雪后乾明寺的雪景展开描写,如颔联对寺中雪景“千树万树梨花开”“云月长临不夜城”的描绘,以及颈联中对雪景纯净的呵护之情“未许牛羊伤至洁”,诗人借这些雪景抒发了自己对至净至洁雪景的热爱之情,表达出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烘托:首联以“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的银色世界,从侧面表现出雪势之大、雪景之壮观,让读者通过马的反应感受到雪后环境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颔联通过描绘乾明寺的月光与雪光交相辉映,“云月长临不夜城”,以环境的明亮来烘托雪景的洁白与美丽,使雪景更加生动可感。用典:诗人多处化用前人诗句,首联“门外山光马亦惊”化用温庭筠《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与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马惊门外山如活”的诗意,借助前人诗句的意象和情境,以“马亦惊”巧妙地烘托出漫山皆雪的壮观景象,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的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后前往乾明寺的情景。温庭筠在《侠客行》中写道“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韦庄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也有“马惊门外山如活”之句。苏轼此诗的第一句巧妙化用了温、韦二人的诗意,以“马亦惊”来侧面烘托出漫山皆雪,天地一片银白的壮观景象,开篇便极具冲击力,起笔便显不凡。第二句则通过“阶前屐齿”来暗示到达乾明寺,而“我先行”三个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雪景的极度喜爱,那种迫不及待想要先赏为快的心情跃然纸上。颔联着重刻画了寺中的雪景。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苏轼此诗“风花”的意境与之颇为相似。出句中,乾明寺内银装素裹,恰似“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此时正值严冬,梨花本不应开放,苏轼特意用一个“误”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趣味。对句中,乾明寺在月光的映照下,雪光反射,宛如一座不夜城,故而有“云月长临不夜城”之妙句。颈联之中,诗人尽情抒发了对雪景的热爱之情。苏轼在《西江月》中曾有“可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感慨,此诗中“未许”一句的用法与之相似。在诗人眼中,这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是无比珍贵的,绝不能让牛羊肆意践踏,破坏它的纯净。“且看”一句,则是诗人的想象,在雪晴之后,鸦雀在仿若梨花的枝头嬉戏,那画面该是多么的惹人喜爱。尾联讲述了诗人“遂宿”的情况。前句点明诗人留宿乾明寺,后句则进一步说明留宿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大雪融化时的景象。雪量如此之大,融化时必然会有大量雪水流动,从而发出悦耳的声响。虽然这首诗并非苏轼咏雪诗中的巅峰之作,但也绝非如纪昀在《纪评苏诗》卷二十一中所批评的那般“俗”“拙”“不成语”。此诗至少有两点值得称赞:其一,写景极为生动形象,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片银白世界之中。其二,感情真挚深沉,尤其是诗的后四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这纯净雪景的热爱,从中也反映出他高雅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见,即便身处被贬之地,苏轼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未因个人的坎坷遭遇而意志消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并非苏轼咏雪诗作中的巅峰之笔。然而纪昀在《纪评苏诗》卷二十一中对其“俗”“拙”“不成语”的评价,着实有失偏颇。事实上,此诗有两处亮点颇为值得赞赏。其一,在景物描写上极为生动形象,诗人笔触细腻,将雪后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片银白纯净的世界。其二,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尤其是诗的后四句,诗人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对这圣洁雪景的热爱。这份热爱背后,映射出的是他独特的生活情趣。从中不难看出,即便彼时苏轼正处于被贬谪的困境,他依然秉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未因个人的坎坷遭遇而自怨自艾、介怀于心。
# 首句似用“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然不成语,三四俗格,五句拙。
清纪昀《纪评苏诗》
# 写山光,真写得出。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下一篇:宋·高吉《读渊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