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平林一水边":太阳即将落山,瓜步山和江边的林木茂密,延展在长江之滨。
#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芜城掩映只苍然":极目前方,扬州城远远地掩映在苍茫的山林之中。
# 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
"白头追想当时事":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追想当年,
"幕府青衫最少年":读书、入幕还是青春年少。
# 青衫:古时学子所穿服饰,故借指学子、书生。,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行抒情诗。描绘了太阳落山时瓜步山和江边林木以及远处扬州城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追想当年青春年少时读书、入幕的经历,表达了作者王安石在事业巅峰推行“熙宁改革”却遭遇阻力时的淡淡愁绪以及对少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落日平林一水边,芜城掩映只苍然”,描绘了太阳即将落山时,瓜步山和江边林木茂密,扬州城在苍茫山林中若隐若现的景象。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映衬:后两句“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将如今“白头”的自己与过去“幕府青衫最少年”的青春年少时光进行鲜明对比。“白头”象征着岁月流逝、历经沧桑,而“最少年”代表着青春活力、意气风发,两者相互映衬,突出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如落日、平林、水边、芜城等具体的景物;后两句写回忆往昔之事,是虚写,“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都是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回忆。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3. 分段赏析
《入瓜步望扬州》是一首七言绝句。开篇“落日平林一水边”,短短七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出落日余晖洒在瓜步山边平展的树林与江水之畔的景象,点明时间、地点,营造出静谧而悠远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次句“芜城掩映只苍然”,运用朦胧的笔触勾勒出扬州城在苍茫山林中若隐若现的样子,“苍然”二字不仅写出景色的苍茫,也暗含诗人内心复杂情绪。后两句“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从景转入情,诗人将当下白发苍苍的自己与曾经在幕府中身着青衫的少年形象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出时光流逝的感慨,结合当时王安石处于推行“熙宁改革”面临巨大阻力的背景,深刻表达出他对青春年少时无拘无束、激扬文字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艰难处境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入瓜步望扬州》虽非王安石最为世人熟知的诗作,却独具魅力。从写作特色看,其语言质朴简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落日平林、苍然芜城的画面,意境深远。前两句借景抒情,为后两句的今昔对比与情感抒发铺垫。诗人将暮年的沧桑与少年的意气进行鲜明对照,深刻地传达出对时光流转的喟叹以及对往昔的怀念。此诗的价值在于透过王安石的视角,展现其在事业巅峰却面临改革困境时的复杂心境,为研究其生平与思想提供了独特素材。虽无广为人知的名句,但其浑然一体的情感表达与情景交融的手法,彰显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
下一篇:宋·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