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shù
shuāng
hu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qiān
zhū
sǎo
zuò
fān
huáng
zhǐ
yǒu
róng
fāng
huàn
zuò
shuāng
zhī
wèi
chēng
què
shì
zuì
shuāng

译文

秋天的林子一片枯黄。只有木莲花还是绽放着的。原来木莲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拒霜花。经过一番的沉思叫做拒霜花更适合这个季节。

逐句剖析

"千株扫作一番黄":秋天的林子一片枯黄。

# 千株:代指百花。一作“千林”。

"只有芙蓉独自芳":只有木莲花还是绽放着的。

# 芳:用作动词,出芬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原来木莲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拒霜花。

# 未称:不相符合,不适宜。,拒霜:木芙蓉的别名。

"细思却是最宜霜":经过一番的沉思叫做拒霜花更适合这个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陈述古拒霜花》由北宋的苏轼创作而成。此诗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在诗中,苏轼运用借物喻人的精妙手法,以木莲花来比拟那些为官清正廉洁之人。通过对木莲花的吟咏,苏轼实则在喟叹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在那样的世道下,他深感自己寻觅志同道合之士的艰难,仿佛偌大的世间,已难有与他秉持相同操守、共怀高远志向之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和陈述古拒霜花》为北宋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诗作,该诗被收录于《苏轼诗集卷四》之中,创作时间为熙宁五年(1072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两句是描绘深秋景象的特写。“千林扫作一番黄”,诗人以极为雄浑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风横扫树林,万木凋零、落叶纷飞,放眼望去山林一片枯黄的画面,尽显秋冬时节的肃杀之气,营造出一种衰败、萧瑟的氛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芙蓉独自芳”,在这百木枯萎的时节,唯有芙蓉花在枝头独自绽放,散发着馥郁芬芳。诗人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芙蓉花在艰难环境中独自坚守、傲然绽放的姿态,展现出其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特质,也为全诗奠定了对芙蓉花赞美、礼赞的情感基调。“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两句则是诗人对芙蓉花特性的独特思考与解读。“唤作拒霜知未称”,诗人先抛出疑问,人们习惯将芙蓉花称为“拒霜花”,但他认为这个称谓并不完全准确,此句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索。接着“细思却是最宜霜”给出答案,经过深入思考,诗人觉得芙蓉花并非仅仅是抗拒霜寒,而是在霜寒之中才更能展现出其独特魅力与旺盛生命力,它仿佛与霜寒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霜寒反而成就了它的娇艳与坚韧。这两句诗从对花名的探讨,上升到对芙蓉花精神品质的挖掘,以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展现出芙蓉花不畏霜寒、在霜寒中尽显风采的品格,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境遇、对世间万物应顺应自然、在困境中彰显自身价值的哲理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入瓜步望扬州》

下一篇:宋·释印肃《金刚随机无尽颂·一相无相分第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