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浪入漳州":青山好似波浪般连绵,延伸进入到漳州境内,
# 漳州:今河北临漳县,三国时称邺县,是魏国国都。
"铜雀台西八九丘":在铜雀台的西边,有那七八座坟墓。
# 丘:坟墓。
"蝼蚁往还空垄亩":蝼蚁在蛀空的田垄间来回穿梭,
# 空:蛀空,垄亩,这里指墓地。
"骐驎埋没几春秋":如同千里马般的人才被埋没了多少个春秋。
# 骐驎:良马名,这里作者把曹操比作骐麟,就是称赞他为英雄。
"功名盖世知谁是":有着盖世的功名,可如今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
"气力回天到此休":曾有能扭转乾坤的力量,到如今也都消逝了。
# 气力回天:形容气力极大。
"何必地中余故物":又何必在意地下遗留的那些旧物呢,
"魏公诸子分衣裘":曹操的子孙们在他死后,所能分到的不过是些衣物皮袍罢了。
# 裘:皮袍。,魏公:即曹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开篇描绘了青山如浪、铜雀台西丘冢连绵的景象,随后通过蝼蚁往还、骐骥埋没等描写,营造出岁月沧桑之感。全诗借凭吊曹操,表达了诗人对曹操“功名盖世”的崇敬之情,同时对其功绩被埋没、死后遗言尽显儿女情长而感叹,体现出诗人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青山如浪入漳州”,将连绵起伏的青山比作波浪,形象地描绘出青山的动态感和气势,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看到的壮阔景象,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对比:“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与“魏公诸子分衣裘”形成对比。前句写曹操生前功名盖世、有回天之力,而后句写曹操死后诸子却只能分其衣裘,从生前的辉煌到死后的平淡琐事,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兴衰,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青山如浪入漳州”,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青山比作波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青山连绵起伏的态势,展现出一幅壮阔的远景画面,且点明了行进的地点,为后文的描写做铺垫。“铜雀台西八九丘”,继续远观,诗人的视线聚焦到铜雀台西边那八九个山包,同时引发了对曹操坟墓的探寻之意,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蝼蚁往还空垄亩”,描写蝼蚁在空旷的田垄间穿梭,以小见大,通过这一细节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骐驎埋没几春秋”,以“骐驎”喻指曹操这样的人才,感叹其被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多少个春秋,表达出对曹操功绩被忽视的惋惜之情。“功名盖世知谁是”,直接抒发对曹操盖世功名却少有人知的感慨,强化了惋惜之意。“气力回天到此休”,进一步强调曹操曾拥有扭转乾坤的力量,然而随着他的逝去,一切都已消逝,流露出对英雄末路的叹惋。“何必地中余故物”,表明无需过于在意地下遗留的旧物,为下文做铺垫。“魏公诸子分衣裘”,引用曹操死后诸子分其衣裘的典故,从曹操生前的功名盖世与死后的琐事形成鲜明对比,淡淡之中蕴含着对曹操人生结局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下一篇:宋·无名氏《庆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