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津艳艳花千树":临津驿畔,千树繁花绚烂明艳,
# 花千树:繁花满目。
"夹径斜斜柳数行":小径两侧,几行绿柳斜斜低垂。
# 夹径:小路。
"却忆金明池上路":却不禁回忆起金明池边的道路,
"红裙争自绿衣郎":红妆少女争看鹦鹉学舌。
# 绿衣郎:指会说话的鹦鹉。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临津艳艳花千树”,第一句点出“临津”这个地方,“艳艳”两个字叠用,像用浓墨重彩一样,写出花树开得又多又艳——上千棵树上繁花怒放,红得耀眼,这扑面而来的绚烂色彩,一下子就把人带入春天里生机勃勃的临津驿,让整首诗一开始就有了明快热烈的感觉。“夹径斜斜柳数行”,第二句转而写路边的柳树,“斜斜”两个字,既写出柳枝在春风里轻轻摆动的样子,也让人感觉到小路弯弯曲曲地向前伸。几行绿柳沿着道路生长,和上千树红花相互映衬,显得很有趣。一个“艳”一个“斜”,一个色彩浓重一个色调清淡,在色彩和形态的对比中,画出了一幅层次丰富的春日景象。“却忆金明池上路”,“却忆”两个字让笔锋一转,从眼前临津的景色转到对汴京金明池的回忆。金明池是北宋京城有名的热闹地方,诗人用“忆”字勾连不同空间,把乡村的驿站和城里的美景放在一起,让人不由得去想临津驿是不是也这么热闹。“红裙争自绿衣郎”,最后一句着重写人的活动,“红裙”指少女,“绿衣郎”指年轻男子,这两种颜色的对比和前面花柳的颜色相呼应,用衣服代指人,写得简单又能让人想到具体的画面。“争自”两个字,写出男女往来、互相看来看去的热闹情景,从细节里能看出街头生活的生气,也能看出诗人挺喜欢这种平常生活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