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看月三百秋":仙翁凝望明月已历三百载春秋,
"江波日去月不流":江水日夜奔流而明月始终悬空不移。
"肯因炎尘暝空阔":岂愿因尘世的喧嚣遮蔽天地空阔,
"直与江月同清幽":唯愿与江月共守这份清冷幽寂。
"苍梧云气眉山雨":苍梧山的云霭与眉山的烟雨交织,
"玉箫三年无今古":玉箫声回荡三年,消融了古今的界限。
"九天雨露蛰蛟龙":九天的雨露滋养蛰伏的蛟龙,
"琅玕长凭清虚府":翠竹倚靠着清虚的月宫,亘古长存。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仙翁看月三百秋,江波日去月不流。”:以“三百秋”夸张仙翁的永恒视角,而江水的奔流与明月的静止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暗喻人世变迁与自然恒常的辩证关系,类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哲思。“月不流”既写实(月亮悬空不移),又象征精神世界的超然,与尾联“清虚府”(月宫)呼应,构成全诗的核心意象“肯因炎尘暝空阔,直与江月同清幽。”:“肯因炎尘暝空阔”中,“炎尘”喻指世俗纷扰,“暝空阔”则展现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秦观因党争屡遭贬谪(如贬横州、雷州),此句隐含对政治倾轧的厌倦,渴望如江月般“清幽”。第二首“苍梧云气眉山雨,玉箫三年无今古。”:“苍梧云气眉山雨”融合广西苍梧与四川眉山的地理意象,既实写两地烟雨朦胧的景色,又暗含对苏轼(眉山为苏轼故里)的追慕。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此句或寄托对师友的思念。“九天雨露蛰蛟龙,琅玕长凭清虚府。”:“九天雨露蛰蛟龙”以“蛰蛟龙”暗喻被贬人才(如秦观自身),而“琅玕”(美竹)倚靠月宫的意象,既表现高洁自持,又流露对朝廷“雨露”恩泽的期待,体现婉约派“怨而不怒”的特质。
上一篇:宋·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