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谋臣尊俎":大堂之上谋臣开宴,
# 尊俎:酒器,代指宴席。 《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
"边头将士干戈":边疆将士手持武器。
"天时地利与人和":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
"“":“可以讨伐金了吗
# “燕可伐欤?”:“燕可伐欤?”三句:《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燕可伐欤?”孟子曰:“可。”“燕”借指会心。燕可伐欤:可以讨伐燕国了吗?可:可以。 伐:讨伐。
"?”":?”
"曰":说:“
"可":可以。”
"今日楼台鼎鼐":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
# 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楼台:指相府。
"明年带砺山河":明年建立不世之功。
"大家齐唱《大风歌》":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
# 《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不日四方来贺":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词。上阕分析宋朝伐金优势,展现朝堂贤臣谋、边疆将士勇;下阕展望伐金前景,由全国大势谈及韩侂胄。词语言畅达、气势足,巧用口语、散文句式,具“以文为词”特点,读来顺口,抒发词人爱国情与必胜壮志。
2. 写作手法
用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为引用孟子名言。在词中,刘过借这一经典语句,强调南宋虽军事力量不敌金国,但凭借团结一心的“人和”优势,亦能扭转战局、获取胜利,以古人智慧为论据,增强说服力,激励军民奋勇抗金,同时提升词作文化内涵。对比:上阕将朝堂有智谋之士、边疆有善战将士的南宋优势,与朝廷畏敌、信心不足的现状对比,鲜明突出南宋具备伐金实力,应摒弃自卑,鼓舞众人振奋精神,投入抗金事业,强化情感表达与呼吁效果。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重剖析宋朝伐金具备的诸多优势。朝堂之上,谋臣们足智多谋,能于宴席间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尽显非凡智谋;边疆之处,将士们个个骁勇善战、士气高昂。彼时宋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伐金大业切实可行。当时朝廷上下畏敌情绪弥漫,对抗金胜利信心不足,刘过此词正是要破除这股阴霾,以犀利笔锋点明优势,鼓舞众人重燃希望,全身心投入抗金。词中引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语,意在强调即便南宋军力稍逊金国,但只要军民齐心、众志成城,发挥人和之力,胜利必然归属南宋。下阕则豪情满怀地展望南宋伐金的光明前景。点明只要执政者决策英明、治理有道,君臣同甘共苦、携手奋进,来年必能旗开得胜,不久的将来,国家定将走向强盛,引得四方来朝。这部分内容从全局大势聚焦至韩侂胄,给予他坚定支持,字里行间传递出满满的必胜信念,为众人注入信心与勇气,激发抗金斗志。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有着诸多口语化、散文化表达,呈现出鲜明的以文为词风格。此类语句的运用,不但未削弱词的韵味,反而使其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为词作增添别样魅力。从整体看,词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且饱含磅礴气势,令人读罢豪情满怀,沉浸于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之中。
# 有不少人写诗作词称颂健胄,鼓励他北伐。刘过所作《清平乐》和这首《西江月》,堪称其中出类拔萃之佳篇。
现代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国炎
上一篇:宋·王安石《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