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不嘶":演习场上,军纪严明,军容肃整,万马齐喑,
"一声寒角":随着一声号角声响,
"令行柳营":全军立即开始行动。
"见秋原如掌":秋日的平原如同手掌,
"枪刀突出":而那枪林刀丛则像手指一样突出挺立其上,
"星驰铁骑":队队铁骑奔驰,速度快如流星,
# 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阵势纵横":队形纵横,变化莫测。
"人在油幢":而检阅官张路分正端坐在油幢军帐之中,
# 油幢:油布制的帐幕。
"戎韬总制":他按照兵法指挥着外面的千军万马,
# 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戎韬指的是兵法。
"羽扇从容裘带轻":手执羽扇,神态从容,身着轻裘缓带,大有儒将之风。
# 裘带轻:即轻裘缓带,用羊祜故事。羊祜是西晋人,出镇襄阳十年间,他轻裘缓带,身不披甲,有儒将之风。,羽扇从容:三国时诸葛亮常手执羽扇从容指挥战事。
"君知否":诸君可否知道,
"是山西将种":此人(张路分)不但是天生的将种,
# 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的地方。
"曾系诗盟":还颇富文才诗情。
"龙蛇纸上飞腾":他文思敏捷,诗才横溢,书写时笔走龙蛇,
# 龙蛇:喻书法。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落笔后则风雨为之惊,四座为之倾。
"便尘沙出塞":他征战沙场,
"封侯万里":立下赫赫战功,万里封候,
"印金如斗":金色的官印如斗般大,
"未惬平生":但这些并不足以平心意。
# 惬:满足,畅快。
"拂拭腰间":他时时在拭擦腰间的宝剑,
"吹毛剑在":锋利的剑还在,
# 吹毛剑:指锋利的剑。
"不斩楼兰心不平":决意要驱散金兵,将那金人首领拿下斩首,否则就心意不能平。
# 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归来晚":傍晚归来,
"听随军鼓吹":那随军乐队所演奏的鼓乐,
"已带边声":听起来却已经带上了那沙场上的边声。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军旅词。描写了宋代将领张路分主持秋日阅兵的场景,从演武声响、阵势变换等细节展现练兵场面,刻画出这位能文善武的儒将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强军报国的真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对比:“万马不嘶”之肃静与“一声寒角”之嘹亮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军容整肃,又突显号令之威严,动静相生中见军威之盛。反衬:以静写动,“万马不嘶”极写军营之静,“一声寒角”骤然打破沉寂,以静衬动,愈显号令之凌厉,军纪之严明。细节描写:“羽扇从容裘带轻”刻画儒将风姿,“拂拭腰间吹毛剑”状写战前准备,细节生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侧面描写:“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一句,通过四座宾客为张路分诗才震惊的反应,侧面烘托其文采飞扬。
3. 分段赏析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开头三句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了演习开始前后的情景。“万马”一词,体现出这次演习的规模非常大。上万匹马却都不发出嘶鸣,由此能想象到军队阵容整齐,纪律十分严明。在这般安静的氛围里,突然响起“一声寒角”,声音显得特别响亮清晰。“寒”字,既和词题目里的“秋”相呼应,也营造出一种严肃、冷峻的氛围。而这“一声寒角”响过,“令行柳营”,整个军队马上听从号令行动起来,能看出这支军队行动迅速、作风雷厉,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在战斗中攻必取、战必胜。“见秋原如掌,鎗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接下来从视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后的场面。“见秋原如掌”这四句,整体展现出雄壮的阵势。“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从多个方面描绘出演兵场上的宏大场面:开阔的平原上,枪林刀丛一下子出现;披甲的骑兵奔驰起来,速度快得像流星;军队的队形一会儿横、一会儿纵,变化多端。“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人在油幢”这三句,描写对象从士兵转到将领,由局部到整体。“人”指的是张路分。此时,他在油布做成的军帐里,依照兵法指挥众多士兵。但他的神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透着一股文雅的气质:手里拿着羽毛大扇,身上穿着轻软的皮衣、系着宽松的衣带,举止不慌不忙,让人想起苏轼《念奴娇》里写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演兵场上紧张震撼的景象,和将领文雅潇洒的风度形成鲜明对比,让文章内容有起有伏,也为后文描写张路分的文学才能和诗歌情怀做了铺垫。“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名”:“君知否”这三句开始讲述张路分的文学才华和诗歌爱好。词人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吸引读者目光,却不马上说出答案,先用“是山西将种”总结上文,意思是这人天生就是当将领的料,接着才说这位擅长治军打仗的统帅“曾系诗名”,也就是曾经参加过诗人聚会。文章这样写有起有伏,前后相互衬托,让人物形象更完整,给人很真实的感觉。这三句在词中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为下片进一步描写做好了准备。“龙蛇纸上飞腾”:下片开头这句承接上文“曾系诗名”,直接描写他的文学才华。“龙蛇”比喻书法笔势,说他在纸上挥毫时,字迹如同龙蛇般奔腾飞动,体现出他写诗作文时文思敏捷、笔力雄健,仿佛有一股旺盛的创作激情在笔下涌动。“看落笔四筵风雨惊”:这句从侧面烘托他的诗才。“落笔”指他写完诗句,“四筵”即四周在座的人。他一写完,满座之人都被其作品的气势所震撼,连风雨仿佛都随之惊动。这种描写虽有些夸张,却生动地展现出他的诗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这四句转向对他内心志向的刻画。“尘沙出塞”指奔赴边塞征战,“封侯万里”“印金如斗”形容因战功获得极高的官位和荣耀。但即便能得到这些常人眼中的功名利禄,他也“未惬平生”——并不感到满足。这里用否定的语气,突出他的追求远超个人荣华富贵,暗示其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拂拭腰间”写他时常擦拭腰间的佩剑,“吹毛剑”强调剑的锋利。“楼兰”代指金统治者,他直言不佩剑斩杀敌人心中难安,直接抒发了抗金报国的强烈愿望。这三句与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前四句否定个人功名,此处则肯定报国之志,一抑一扬,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磊落胸襟展现得淋漓尽致。“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最后三句写秋阅结束后的场景。“归来晚”说明演习耗时很久,体现出训练的认真与严谨。“随军鼓吹”指军中的鼓乐声,在他听来,这乐声仿佛带着“边声”——即边塞战场的肃杀之气。这一感受并非单纯写实,而是暗含他对北伐抗金的迫切期待,仿佛已从乐声中听到了未来征战的号角,进一步凸显其爱国情怀。
4. 作品点评
此词通过塑造抗战儒将形象寄托爱国情怀,词人在人物刻画中融入了自身理想,颇具浪漫色彩。尤以“不斩楼兰心不平”一句最为点睛,既为全词主旨,亦为人物精神写照,更是词人内心独白。艺术表现上,词人善择典型细节:其一撷取“龙蛇纸上飞腾”“羽扇从容裘带轻”等生活细节展现人物雅趣;其二选取“拂拭腰间,吹毛剑在”等军事细节凸显将帅之才。细节刻画使词作充满生活实感,在宋代军事题材词作中堪称翘楚。
# 这首词塑造了文武双全的大将形象,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渴望,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激情。全词由“秋阅”层层展开,层层铺垫,最后归结到“不斩楼兰心不平”,壮声豪气冲纸而出。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真元、陈忻《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注》
上一篇:宋·陆游《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