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朝代:宋作者:刘过浏览量:3
chē
xíng
hòu
chí
tiān
hán
yóu
lái
gōng
míng
xiè
hòu
wèi
zhī
shēng
shēn
jìng
yào
wéi
cǎo
huáng
jīn
guī
yòu
shì
yàn
bái
chí
tóu
jiāng
jūn
fēi
quàn
shàng
zhēng
biān
cāng
hǎi
tián
shān
nán
ér
zhì
dāng
ān
néng
shēng
kùn
máo
zhuī
yùn
zuò
shī
jīn
pái
láng
jūn
huáng
tóu
ér
yǒu
yǎn
rěn
chóng
jiàn
zhī
zhì
cái
shū
hào
féng
rén
rén
xiào
wèi
zhī
chī
rén
wèi
chī
huàn
zuò
shì
néng

译文

车缓缓前行,马儿紧跟在后,天寒地冻中游子来到盱眙。功名是否能偶然获得尚未可知,人生在世究竟该为何事而活。既不能在富贵人家起草文书,也不曾入宫侍宴于白玉台阶。为何不连夜去拜见将军,劝他挥师征讨四方的夷族。沧海能被填平,高山能被移走,男儿的志气就应当如此坚定。怎能被生死困在笔墨之间,只会写八韵诗或五言句。那些佩戴金牌的公子哥,看到这般景象也不忍直视。志向远大却才学浅薄毫无指望,逢人诉说这般抱负只换来嘲笑。说他是痴人未必真傻,称他为奇士又怎算得上奇特。

逐句剖析

"车徐行":车缓缓前行,

"马后驰":马儿紧跟在后,

"天寒游子来盱眙":天寒地冻中游子来到盱眙。

"功名邂逅未可知":功名是否能偶然获得尚未可知,

"生身毕竟要何为":人生在世究竟该为何事而活。

"既不起草黄金闺":既不能在富贵人家起草文书,

# 起:江湖集作视。

"又不侍宴白玉墀":也不曾入宫侍宴于白玉台阶。

# 侍:原作待,据四库本改,江湖集作陪。

"何不夜投将军飞":为何不连夜去拜见将军,

# 飞:江湖集作扉。

"劝上征伐鞭四夷":劝他挥师征讨四方的夷族。

"沧海可填山可移":沧海能被填平,高山能被移走,

"男儿志气当如斯":男儿的志气就应当如此坚定。

"安能生死困毛锥":怎能被生死困在笔墨之间,

"八韵作赋五字诗":只会写八韵诗或五言句。

"金牌郎君黄头儿":那些佩戴金牌的公子哥,

"有眼不忍重见之":看到这般景象也不忍直视。

"志大才疏浩无期":志向远大却才学浅薄毫无指望,

"逢人举似人笑嬉":逢人诉说这般抱负只换来嘲笑。

"谓之痴人未必痴":说他是痴人未必真傻,

# 人:江湖集作儿。

"唤作奇士何能奇":称他为奇士又怎算得上奇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盱眙行》是南宋诗人刘过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约作于南宋宋金对峙时期,正值朝廷偏安江南、民生凋敝之际,诗人借游子盱眙之行,抒发了对功名未就的迷茫与报国无门的愤懑。全诗以豪放悲慨的笔触,批判了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展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冷遇的复杂心境。诗中“车徐行,马后驰”开篇点出游子漂泊之态,“天寒游子来盱眙”暗喻人生际遇的凛冽。诗人自嘲“既不起草黄金闺,又不侍宴白玉墀”,既不愿攀附权贵,又无力改变现实,遂生“何不夜投将军飞,劝上征伐鞭四夷”的激越之语,化用东汉冯异典故,直指当权者忽视边防、苟且偷安之弊。“沧海可填山可移”以夸张手法彰显男儿壮志,与“安能生死困毛锥”的愤激形成强烈反差,批判了南宋文士沉溺辞章、不问国事的颓风。尾联“谓之痴人未必痴,唤作奇士何能奇”,则通过自嘲与反讽,揭示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孤独处境。全诗语言雄健,情感跌宕,既承袭了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又暗含杜甫式“穷年忧黎元”的悲悯,堪称南宋爱国诗中的铿锵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车徐行,马后驰,天寒游子来盱眙”以简笔勾勒出游子行旅的画面:“徐行”“后驰”的车马,“天寒”的环境,共同烘托出孤寂清冷的氛围,点明诗人漂泊盱眙的背景,为后文的感慨铺垫。“功名邂逅未可知,生身毕竟要何为”两句直抒胸臆,由行旅的迷茫转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功名如偶然相遇般不确定,活着究竟为何?看似消极的疑问,实则暗含对世俗功名观的质疑,流露出壮志难酬的郁愤。“既不起草黄金闺,又不侍宴白玉墀”进一步表明诗人的立场:“黄金闺”代指宫廷文书,“白玉墀”指朝堂宴饮,二者皆是古代文人求取功名的常规路径;诗人明确拒绝这两种选择,暗示他不屑于依附权贵、钻营仕途,坚守独立人格。“何不夜投将军飞,劝上征伐鞭四夷”笔锋一转,借“将军飞”(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寄托理想:若能连夜投奔岳飞,劝其挥师北伐、驱逐外敌,才是男儿该有的作为。“鞭四夷”以夸张手法展现收复河山的豪情,凸显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与报国的热忱。“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紧承上文,用“填沧海”“移高山”的宏大意象,强调男儿志气应如自然伟力般不可动摇,语言质朴却气势磅礴,将个人壮志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安能生死困毛锥,八韵作赋五字诗”笔调转为自嘲:“毛锥”代指笔墨,“八韵”“五字”指吟诗作赋的文才;诗人反问“怎能在笔墨间困守一生”,流露出对仅靠文才苟且的厌倦,暗含怀才不遇的不甘。“金牌郎君黄头儿,有眼不忍重见之”中,“金牌郎君”“黄头儿”或指当时主和求安的权贵(如秦桧之流),诗人直言“不忍重见”,表达对这些误国庸才的愤慨与蔑视,情感激烈而尖锐。“志大才疏浩无期,逢人举似人笑嬉”转为自我解嘲:虽胸怀大志却才疏力薄,空有理想却难实现,即便向人诉说也只换来嘲笑。看似颓唐的话语,实则暗含对世俗偏见的反抗——即便不被理解,仍坚持自己的追求。末句“谓之痴人未必痴,唤作奇士何能奇”以矛盾之语收束:世人笑我“痴”,可这“痴”恰是对理想的执着;称我“奇”,却无人真正认可我的不同。表面自嘲“痴”“奇”的徒劳,实则以反语强化不被理解的孤独,更显其志之坚、情之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竹枝词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吴则礼《晓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