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鼓噪慑吴侬":潮声如敲响万面鼓吓倒吴人,
# 慑吴侬: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鼓噪:击鼓呼叫。
"犹是浮江老阿童":就像王当年浮江攻取都城。
# 老阿童:指晋名将王,小名阿童。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是:似。
"欲识潮头高几许":要知道潮水涌起得有多少高,
"越山浑在浪花中":高高的越山都浸没在浪花中。
# 浑:全。,越山:泛指越地之山。春秋时,钱塘江南岸属越国。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二)》是北宋苏轼的绝句。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和壮丽景色,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潮水的汹涌澎湃。如“万人鼓噪慑吴侬”,以万人呼喊的宏大场面来形容潮水涌来时的震撼,将潮水的声威极度放大,让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比喻: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设问: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运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来描绘潮水的磅礴气势。首句通过听觉描绘,将潮声比作万人的鼓噪,震撼着观潮和弄潮的人们;次句则从视觉出发,形容潮头如老阿童般浮江而下,威势惊人。这里暗含了春秋时期吴越战争的典故,以越军夜袭吴军的震撼场面来比喻潮水的汹涌。第三、四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则直接描绘了潮水的实际景象。诗人询问潮头究竟有多高,只见远处的越山仿佛被浪花所淹没,白浪滔天,怒潮如箭,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上一篇:宋·汪莘《谒金门·帘漏滴》
下一篇:宋·陆游《雨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