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听春山杜宇啼":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
#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一声声是送行诗":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
"朝来白鸟背人飞":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 白鸟:水鸟。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对郑子真岩石卧":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
#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这里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
"趁陶元亮菊花期":学陶元亮赏菊。
# 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而今堪诵北山移":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作者应诏出山,高兴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表达仕途感慨与复杂心境的送别题材词。描绘了词人在泉湖道中赴闽宪任职途中,听闻春山杜鹃啼叫,目睹白鸟背人而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通过引用郑子真、陶渊明的典故以及提及《北山移文》,体现了词人往昔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借这些典故与所见之景,表达了词人面对重新出山任职时内心的矛盾纠结,既有对归隐生活的眷恋,又有对违背归隐初心的自嘲与无奈,充分展现了其用世与避世相互冲突的复杂心境,以及与诸君分别时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借春山杜鹃啼叫和白鸟背人飞的景象,渲染离别的愁绪。杜鹃啼声在古诗中常含哀怨、思归之意,此处借其声营造送别氛围,白鸟背人飞更增添孤独、离别的感觉,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用典:“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引用郑子真隐居不仕,常卧于岩石,和陶元亮钟情菊花,过着悠然田园生活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今堪诵北山移”用《北山移文》典故,讽刺那些先隐后仕、表里不一的人,暗示自己出山为官并非本意,有无奈之感,用典使情感表达委婉且富有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入情,巧妙借鸟语来传递内心思绪。辛弃疾此次重新出山任职,全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偶然得志时“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之感。他开篇写道:“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漫步于春山之间,侧耳聆听,那杜鹃鸟的声声啼叫,宛如饱含深情的诗篇,似专为他而作。然而,古人常将杜鹃啼鸣视作“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旅人思乡归巢的情思。可作者在此却只强调杜鹃送行的殷切,佯装未觉其劝归之意,实则大有深意。此处所谓“送行”,隐隐蕴含着叮嘱他莫忘归期之情,深刻体现出作者尚未启程便已心生归乡之念的心境。紧接着,末句陡然一转:“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便因不满而背身飞去这一景象,生动地凸显出自己内心的矛盾纠结。这看似是途中偶然所见、随心而感,实则经过精心构思,意味深长。其一,作者巧用自己先前在《水调歌头・盟鸥》中的典故,彼时初隐带湖,他曾在词中表明与鸥鸟结盟,永不相负,如今却违背誓言出山。其二,作者还援引《列子》中的典故,暗示人一旦萌生机巧之心,白鸥便能察觉并远飞躲避。如今白鸥见他即背飞而去,显然是对他意欲有所作为的机心表示不满。因此,白鸟这一意象,虽取自眼前之景,却既能体现作者对自己机心的自嘲,又能表露对违背与鸥鸟之盟的自讽,表意曲折,蕴含深远。下片则着重抒情,借典故寄托心意。前两句,借汉代隐士郑子真屡次推辞诏书、坚不出仕,以及东晋大隐士陶渊明辞官后直至终老都不再出仕的典故,表明自己往昔也曾如他们一般,隐于山林岩石之下,悠然手持菊花,怡然自得。然而,末句笔锋急转,借前人用以讽刺同隐者违背约定出仕的《北山移文》,来自嘲自己愧对山中旧友,未能如郑子真、陶渊明那般坚守归隐之志,中途背弃初心。此次出山,与其说是为了在仕途上为国家建立功业,倒不如说是对已然习惯多年的“隐逸生活”的背叛。值得留意的是,他不等山中故友加以讥讽,便已然深感在大谈归隐之乐后再度出仕的行为羞愧难当,称“而今堪诵”,这充分表明作者此刻确实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正是他内心用世与避世两种矛盾心态的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在表现手法层面,此词巧妙借助具体事物与相关事件,以委婉含蓄之姿传递情感、表达意旨,将表意的精准性与情感抒发的曲折性完美融合。精准之处,能让读者清晰捕捉作者情感的内核;曲折之处,则赋予词作更多回味与思索的空间。从结构布局来看,上下两片皆独具匠心地采用前二后一的逆转句式。这种巧妙的安排,如同将情感的溪流逐步汇聚,最终使每片的表意重心自然而然地落于末句,让情感的抒发在此处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为精妙的是,上下两片之间无论是句式构造还是表意逻辑,都呈现出高度的对称性与均衡性。如此一来,整首词在结构上显得规整有序,给人以严谨、整饬之感,在表意上则刚劲有力,使得词人的情感与意趣得以稳健且深刻地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