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tíng
yuàn
tái
hóng
biàn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2
tíng
yuàn
tái
hóng
biàn
jīn
kāi
shí
jìn
chóng
yáng
yàn
diāo
绿
shàn
fěn
táng
yān
shuǐ
chéng
liàn
shì
liáng
fēng
xǐng
jiǔ
miàn
yàn
lái
shí
qià
xiàng
céng
lóu
jiàn
diǎn
shuāng
yún
yǐng
zhuǎn
shuí
jiā
guǎn
chuī
qiū
yuàn

译文

庭院的绿苔上布满了红叶,到了金菊盛开的时候,已经很接近重阳饮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谢了如绿扇的荷叶,荷塘笼罩在烟雾之中,池水清澈,犹如皎洁的白练。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忽然看见大雁南飞,恰好在高楼之上。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那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

逐句剖析

"庭院碧苔红叶遍":庭院的绿苔上布满了红叶,

"金菊开时":到了金菊盛开的时候,

# 金菊开时:指秋时。作者另有《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金菊:黄色的菊花。

"已近重阳宴":已经很接近重阳饮宴了。

# 重阳宴:指重阳节的宴会。古时有重阳登高饮酒的风俗。

"日日露荷凋绿扇":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谢了如绿扇的荷叶,

# 绿扇:指荷叶。,露荷:带有露珠荷花。

"粉塘烟水澄如练":荷塘笼罩在烟雾之中,池水清澈,犹如皎洁的白练。

# 澄如练:形容水清澈洁白。澄,清澈,洁净。练,白色丝绢。,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粉塘:即荷塘,因荷花多粉红,故称“粉塘”。

"试倚凉风醒酒面":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

# 醒酒面:即醒酒。酒面,饮酒后的面容。宋·欧阳文忠《采桑子》:“水面风来酒面醒。”

"雁字来时":忽然看见大雁南飞,

# 雁字来时:代指秋时。雁字,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恰向层楼见":恰好在高楼之上。

# 见:同“现”。,层楼:即高楼。

"几点护霜云影转":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

# 护霜云:《农政全书》中说:“冬天近晚,忽有老鲤斑云起,渐合成浓阴者,必无雨,名日护霜云。”护霜:方言,酝酿结霜。南宋·费补之《梁溪漫志》:“方言可以入诗,吴中以八月露下而雨谓之‘淋露’,九月霜降而雲谓之‘护霜’。竹坡周少隐有句:‘雲雨细方淋露,云疏欲护霜。’方言又有‘勃姑鸦舅’,‘槐花黄,举子忙’、‘促织鸣,懒妇惊’之类,诗人皆用之,大抵多吴语也。”

"谁家芦管吹秋怨":那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

# 芦管:即芦笳,芦叶制成的管乐器,其音凄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将笔触聚焦于庭院,细致勾勒出一派秋景。下阕视角一转,词人放眼望向那空阔寂寥的时空,描绘出登高远眺之景,由此引发满心惆怅。最终以“谁家芦管吹秋怨”收尾,此句看似写外在声响,实则为词人内心的真实映照。写作手法上,全词融情于景,上阕纯然写景,却处处含情,为下阕抒情蓄势;下阕触景生情,借凉风、雁字、云影、芦管等诸多意象,将秋思表达得含蓄而深沉。整首词意蕴深藏,把情感巧妙融入景致之中,随着景物的铺陈,情感也悄然流转。词人借景含蓄地抒发了深沉的悲秋之情,让全词弥漫着浓浓的萧瑟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年代如今已难以确切考证。词中呈现出的,往往是词人在特定情境下萌生的独特感悟。他的诸多作品,凭借着对现实的真切体验以及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获得大众的理解与赞赏。以《蝶恋花》为例,便是词人从生活里收集那些零碎的情感片段,精心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伤秋词。描绘了重阳时节,庭院里碧绿的苔藓上铺满红叶,金菊绽放,已临近重阳宴会。每日里,带着露珠的荷叶如绿扇般渐渐凋零,粉色池塘中的烟水澄澈如白练。词人试着倚着凉风清醒酒意,此时大雁南飞,恰好从层楼上看到。天空中几点护霜的云朵飘动,不知谁家吹奏起芦管,吹出满怀秋怨。表达了词人在重阳秋景中,因万物凋零而生的伤秋之情,以及独处时的孤寂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词多处借秋景抒发情感。如“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描绘重阳时节庭院与池塘的秋景,以景色的变化暗示时光流逝,烘托出淡淡的忧伤。“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通过云影和芦管声,进一步渲染伤秋的氛围,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融入其中。多感官描写:“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是视觉描写,描绘大雁南飞的景象;“谁家芦管吹秋怨”是听觉描写,听到芦管吹奏出的哀怨曲调。视听结合,从多个感官角度强化了词人在重阳时节的伤感情绪,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3. 分段赏析

上阕主要描绘庭院景致。只见碧苔遍布,霜叶已然红透,正值金菊绽放,重阳佳节即将来临。点明时节后,依照传统,重阳登高设宴、亲友相聚的场景不言而喻。而今年的重阳又将如何呢?诗人轻轻一提,便带出了怀人念远的情思。不过,这一情感并未深入铺陈,只是稍作点染,便又回归到当下庭院景物的刻画。清露悄然降下,圆润的荷叶上露珠滚动,荷叶繁茂之态渐消,反倒衬出半塘碧水的澄澈平静,波澜不兴。​下阕将视野拓展,转向空阔寂寥的时空。词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委婉地倾诉出离愁别绪。“试倚凉风醒酒面”一句,生动地描绘出醉饮状态。当饮酒至酣畅之时,倚靠栏杆眺望,秋风吹拂,顿感燥热褪去,头脑愈发清醒,“试”字精准地刻画了此时那种犹疑、恍惚的神态。紧接着,“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从表面看,北归大雁排成整齐队列,飞过高楼,故而称作“雁字”。但深层含义里,大雁向来有传书之意,能否借此与远方之人互通相思呢?可惜,这不过是难以实现的幻想。抬头望向天空,唯有“几点护霜云影转”,悠悠传来的,是“谁家芦管吹秋怨”。“护霜云”暗示着寒霜将至,天气愈发寒冷,更添萧瑟之感。此时,不知从何处飘来悠悠笛声,满含愁怨,进一步勾起了心中的离情别绪。结尾处故意设为疑问句,实则是将主观感受融入外界事物之中。正因内心本就愁绪满怀,才先宕开一笔,却又意味深长,言外有意,同时暗中呼应上阕的“重阳宴”,看似断开,实则紧密相连,相互映照。

4. 作品点评

该词作着力抒发秋日的哀怨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全词主要围绕景色描绘展开,直至收尾之句,才点明“怨”意,借此揭示词人内心深处郁积的浓浓秋怨。其情感隐含在字里行间,让整首词弥漫着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七句深至,末说到秋怨。今人作文,闲闲布题,而以题外一句收之,势乃陡绝,政词作法也。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二

# 出语必雅。北宋艳词,自以小山为冠,耆卿、少游皆不及也。

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

# 按前面平平叙来,至末二句引入深处,几有“北风其凉”之思矣。云而日护霜,写得凛栗,此芦管之所以愁怨也。

清黄苏《蓼园词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适《生查子·腊月到盘洲》

下一篇:宋·宋咸《阳朔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