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í
kàn
cháo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iāng
shén
liǎng
hǎi
ruò
dōng
lái
ān
chāi
shuǐ
shǒu
sān
qiān
qiáng
shè
cháo

译文

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

逐句剖析

"江神河伯两醯鸡":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

# 醯鸡:小虫名。

"海若东来气吐霓":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

# 海若:海神。

"安得夫差水犀手":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

# 夫差:人名,春秋时期吴王,这里借指五代时的吴越王。

"三千强弩射潮低":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

# 三千强弩射潮低: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进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五)》是苏轼所作的七言绝句,题材为写景抒怀。诗人观钱塘江潮后,以江神河伯衬托海神的强大气势,借夫差水犀手的典故,表达希望能有人制服潮水、为百姓谋福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苏轼创作。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彼时恰逢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钱塘潮最为壮观的时段,潮水汹涌澎湃,潮头奔腾之势仿若万马齐发,气势磅礴,场面极为震撼。在目睹这一盛景后,苏轼深受触动,加之历来众多诗人都曾为钱塘潮留下题咏,他也诗兴大发,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题材诗。描绘了八月十五钱塘江潮水汹涌,江神河伯与海若气势对比的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又奇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以及渴望能像古人制服潮水般为百姓谋福祉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庄子・秋水》中河伯“望洋兴叹”的典故,以及“夫差水犀手”和“钱王射潮”的故事,借古抒怀,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具深度与文化底蕴。对比:将江神河伯与海若进行对比,以江神河伯的渺小(比作醯鸡)突出海若所带来的海潮气势磅礴,强化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主题。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源自苏轼观潮之际对《庄子・秋水》里河伯“望洋兴叹”典故的联想。“秋水依时节而至,条条川流汇入黄河”,黄河径流浩大,不见边际,河伯便自认为“天下最美之景皆集于自身”。待其东行至海,见到汪洋大海的壮阔波澜,才明白自身渺小。同样,江神若到大海之畔,也会有这般认知。长江大河虽有潮涌,但与这雄伟的海潮相比,江神河伯恰似微小的醯鸡(也就是蛾蚋),不值一提。海若从东方携潮汹涌而来,潮水喷薄而出,如同绚丽的虹霓,在中秋月色的笼罩下,这汹涌的怒潮愈发气势惊人。苏轼此番观潮后的感悟,虽借助奇妙想象来表达,却也立足于实际的潮水景象。后两句“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反映出苏轼面对如此强大的潮水,深知要驯服它,让其造福百姓,极为困难。他遐想,若能拥有当年夫差麾下身着水犀甲的勇士,再配备钱武肃王(钱镠)射潮的三千强弩,或许就能让潮水驯服。苏轼将夫差水犀军与钱王射潮之事巧妙结合,尽管在引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其设想别具一格。苏轼在杭州为官时,修建苏堤,阻拦湖西群山涧壑流入西湖的水,合理控制蓄泄,为杭州百姓谋福利。这表明他在水利建设上,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并非盲目追求宏大工程,而是切实权衡利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意境雄浑壮阔,尽显灵感乍现、笔随心动之妙。在写作手法上,既有对眼前潮水实景的刻画,也有基于典故与想象的虚构;既有对自然奇观的感叹,也不乏对水利治理的探讨;既有奇幻的遐想,也包含着为民造福的美好愿景。全诗笔力纵横,不拘泥于常规,充分展现出苏轼诗歌风格中豪迈奔放、英姿飒爽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轼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

现代刘德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肃《偶成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