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春色啊,
"春色":妩媚动人的春日景色啊,
"依旧青门紫陌":金陵城内依然是一副姹紫嫣红,春光骀荡。
# 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或“青城门”。青门外有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日斜柳暗花嫣":夕阳斜挂,柳条翦翦百花艳丽,
# 花嫣:指花草枯萎,颜色不鲜艳。嫣:一作蔫。
"醉卧春风少年":谁家的少年郎醉卧在这令人痴迷的景色之中啊。
# 春风:一作春色。
"年少":年少啊,
"年少":年少的时光多么美好,
"行乐直须及早":人生短促,当珍惜年光,趁着年轻时候及时享乐。
"明月":皎洁的明月啊,
"明月":皎洁的明月,
"照得离人愁绝":照着那远离家乡、亲人的人,使他们忧愁到了极点。
"更深影入空床":夜已深了,月光的影子洒落在空荡荡的床榻上,
"不道帷屏夜长":更不觉得这帷帐屏风间的夜晚如此漫长。
# 帷屏:床上帷帐和屏风,亦借指寝息之所。
"长夜":这漫长的夜晚啊,
"长夜":这漫长的夜晚,
"梦到庭花阴下":在梦中梦到了庭院中花荫之下的情景。
"南浦":那送别的南浦之地啊,
# 南浦:原意是指南面的水边。后常用为送别之地。
"南浦":那送别的南浦之地,
"翠鬟离人何处":曾经一起的翠鬟般的离人如今在何处呢。
# 翠鬟:黑而光润的鬓发。此处代指人。
"当时携手高楼":当时曾携手登上高楼,
"依旧楼前水流":楼前的流水依旧潺潺流淌。
"流水":这潺潺的流水啊,
"流水":这潺潺的流水,
"中有伤心双泪":流水中饱含着伤心的双泪。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抒怀词。借春色、夕阳、明月、流水等景象写出了对青春年少的感慨、离人独守空闺的愁苦以及对故人远去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叠字:“春色,春色”与“年少,年少”使用叠字手法。前句开篇重复“春色”,增强韵律感,似咏叹调,营造出春日氛围的同时,引发读者对词人情感倾向的好奇;后句“年少,年少”倒用叠字,强化对青春时光的强调,委婉传递及时行乐的感慨与对岁月流逝的喟叹。借景抒情:“日斜柳暗花蔫”一句,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柳树阴暗、花朵枯萎的衰败景象,将词人内心对时光易逝、美好不再的惆怅之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色之中,以黯淡之景抒发深沉感慨,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动人。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这首词开篇以“春色,春色”两个叠字起笔,节奏明快且富有韵律感,有着歌曲咏叹的独特韵味,既点明了描写对象,又营造出一种既像是赞美又像是感慨的朦胧氛围,让读者一时难以捉摸词人真实情感。紧接着“依旧青门紫陌”一句,交代了春色所在的地点,原来是青门之外、繁华的道路两旁,“依旧”二字强调景色年年相似,暗含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就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却难见“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变化。“日斜柳暗花蔫”一句,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色,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夕阳西下,柳树的影子变得暗沉,花朵也失去了光泽,一片衰败之象,与前文青门紫陌的春色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了几分萧瑟之感,将词人内心的深沉感慨寄寓在这衰败的景色之中。词的最后四句“醉卧谁家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由景及人,以问句引出一位醉卧的少年形象。两个“年少”的叠用,不仅在音韵上产生强烈的节奏感,更透露出词人对青春年少时光的复杂情感。表面上劝人及时行乐,实则是词人以故作旷达之语,抒发自己晚年无法排解的无限感慨与悔恨,是“意内而言外”的巧妙运用,将深沉的情感隐藏在看似洒脱的言语之下,耐人寻味。第二首:词的开篇以“明月,明月”叠字起笔,如呢喃自语般反复咏叹,既点明了月色皎洁的景象,又通过韵律的回环强化了情感的浓度。“照得离人愁绝”一句直抒胸臆,本是团圆象征的明月,此刻却照亮了离人的孤独,将相思之苦、独居之愁推至极点。古典诗词中“明月寄愁”的意象在此自然化用,仿佛能听见主人公对月叹息的无奈。接着“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帏屏夜长”两句,视角转向闺房深处。“更深”点明时间推移,“空床”与“离人”呼应,以景物暗示思妇的孤寂身份。月光透过帏屏洒入,在空床上投下清冷的影子,而“夜长”二字则从主观感受出发,写尽思妇因思念难眠、倍觉时光漫长的愁苦。这里看似埋怨月光无情,实则是以无理之语诉有情之思,将愁绪融入夜色的细节描写中。结尾“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再次以叠字“长夜”强化夜不能寐的煎熬,随后笔锋一转,写思妇在漫长夜思后终于入梦。“庭花阴下”的梦境场景虽未明言,但可想象这是与心上人昔日相处的美好之地,回忆化作梦境,成为现实离别的情感补偿。词在梦境处戛然而止,留下“梦醒后是否更添惆怅”的留白,让思妇的深情与无奈在余韵中绵延,含蓄地表达了离人对团聚的深切期盼与现实的无奈失落。第三首:词的开篇以“南浦,南浦”叠字呼告,“南浦”反复咏叹间奠定了伤感的基调。“翠鬓离人何处”紧随其后,以“翠鬓”代指青春年少的离人,问句中饱含对故人去向的茫然与思念,仿佛主人公正于离别之地茫然四顾,追寻往昔身影。接着“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两句,转入对往昔的回忆与现实的对照。“当时携手高楼”描绘昔日与离人在高楼上相依相伴的温馨场景,“依旧楼前水流”则写如今楼仍在、水长流,唯独故人不在。“依旧”二字将时光的流逝与景物的不变并置,形成“物是人非”的强烈反差,水流的不息更暗示着愁思的绵长。结尾“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再次以叠字强化情感,将目光聚焦于楼前流水。词人巧妙地将伤心泪水融入流水的意象中,仿佛那潺潺水流正是主人公眼中滴落的泪珠,既以流水的意象承接上文,又通过“伤心双泪”直接点明离别的悲苦。流水既是现实的景物,又是情感的载体,将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离人的深切思念与分离的哀伤。全词以景起兴,以情融景,通过今昔对比与意象叠加,将离别之愁抒发得缠绵悱恻。
# 此词伤春迟暮之情,均在言外。“依旧”两字,含无限感慨。末句劝人及早行乐,正自伤迟暮也。
近代词评家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丙篇
上一篇: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下一篇: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