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忆春山独倚楼":醉意朦胧中倚楼远眺,春日的山色在记忆中浮现,
"远山回合暮云收":远山层叠如屏障,暮云缓缓散尽。
# 回合:缭绕,环绕。
"波间隐隐仞归舟":江面波涛间,隐约辨出一艘归来的小舟。
# 仞:辨识。
"早是出门长带月":离家时明月相伴,如今已度过漫长春秋。
"可堪分袂又经秋":怎堪离别后,又是一年秋。
# 分袂:离别。,可堪:哪堪。
"晚风斜日不胜愁":晚风凄冷,斜阳西沉,愁绪已满溢心头。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1. 分段赏析
“醉忆春山独倚楼,远山回合暮云收。波间隐隐仞归舟。”开篇点明情境:主人公醉意朦胧中回忆春日山景,独自倚楼远眺。一个“醉”字暗含借酒消愁的苦闷,“独倚楼”则凸显孤寂心境。楼阁高耸,与后文“远山回合”形成空间上的呼应,暗示视线被山峦阻隔,归人难见。描绘暮色中山势回环、云雾渐散的景象。“回合”形容山峦层叠环绕,“暮云收”暗示白昼的朦胧逐渐消散,视野渐明,却更显空旷。此句以自然之景反衬内心孤寂,暮云虽散,归舟未至,愁绪反而愈发浓重。视线转向江面,波涛间隐约可见远处归舟的桅杆。“隐隐”与“仞”(形容高耸)形成矛盾:归舟似近还远,若隐若现,既传递希望,又加深等待的煎熬。此句以动态的“波间”与静态的“倚楼”对比,强化了盼归而不得的怅惘。“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回忆离别场景:当初出门时,月光已高悬天际,暗示远行时间之早、路途之漫长。“长带月”以月色相伴的意象,将离别的凄凉与孤独具象化,奠定了全词的时间跨度与情感基调。“分袂”即离别,叠加“又经秋”三字,强调离别已持续整年。秋日本为萧瑟之季,更易引发愁思。此句以时间流逝(年复一年)与空间阻隔(山水迢迢)的双重困境,直抒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悲慨。收束全词,以景结情:暮色中晚风拂面,夕阳西斜,主人公的愁绪如自然景象般绵延无尽。“不胜愁”三字直白却深沉,将抽象情感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李白《赠崔秋浦三首》
下一篇:唐·李白《送杨燕之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