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西
cháo
měi
shū
tóng
ni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西
tiān
xià
jǐng
yóu
zhě
xián
qiǎn
shēn
suí
suǒ
shuí
néng
shí
quán
jiē
běn
kuáng
zhí
zǎo
wéi
shì
suǒ
juān
zhuān
shān
shuǐ
nìng
fēi
tiān
sān
bǎi
liù
shí
yōu
xún
suì
qióng
nián
suǒ
zhì
miào
xīn
zhī
kǒu
nán
chuán
zhì
jīn
qīng
mèng
ěr
fāng
xiān
jūn
chí
shǐ
使
zhě
jié
fēng
cǎi
shuò
yún
yān
qīng
liú
yǎn
ān
kěn
wèi
jūn
yán
bǐng
cóng
zàn
jiè
sēng
mián
jiān
shī
qīng
liáng
fán
jiān
zhàng
dào
zhí
zào
suǒ
biàn
便
yīng
féng
wěi
jiān
yán
yuán
wèn
dào
ruò
yǒu
mǎi
lùn
qián

译文

西湖是天下绝美的风光,来游玩的人哪分什么愚笨或贤良。各人感悟或深或浅都是机缘,谁能看透这湖光山色的全部容颜。可叹我这人狂傲又刚直,早被世俗官场抛弃一边。如今独享山水的快乐,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机缘。西湖边三百六十座古寺,我一年年探幽寻遍。每到一处都悟得其中玄妙,可心里明白,嘴上却难言传。至今在清凉的夜梦里,耳目间还留着那芬芳鲜妍。你手持使者的权柄,风采耀眼如云烟绚烂。但西湖的碧水青山,怎会因你的权势增添娇艳。不如遣散车马随从,暂借僧人的竹榻安眠。读我留在墙上的诗句,让清凉洗去心头燥烦。拄着竹杖不必寻路,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或许会遇到上古渔夫,在芦苇荡里悠然流连。若悟得自然之道,买鱼时何须计较银钱。

逐句剖析

"西湖天下景":西湖是天下绝美的风光,

"游者无愚贤":来游玩的人哪分什么愚笨或贤良。

"浅深随所得":各人感悟或深或浅都是机缘,

"谁能识其全":谁能看透这湖光山色的全部容颜。

"嗟我本狂直":可叹我这人狂傲又刚直,

"早为世所捐":早被世俗官场抛弃一边。

# 捐:捐弃。

"独专山水乐":如今独享山水的快乐,

"付与宁非天":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机缘。

# 宁:难道。

"三百六十寺":西湖边三百六十座古寺,

"幽寻遂穷年":我一年年探幽寻遍。

"所至得其妙":每到一处都悟得其中玄妙,

"心知口难传":可心里明白,嘴上却难言传。

"至今清夜梦":至今在清凉的夜梦里,

"耳目余芳鲜":耳目间还留着那芬芳鲜妍。

"君持使者节":你手持使者的权柄,

"风采烁云烟":风采耀眼如云烟绚烂。

"清流与碧巘":但西湖的碧水青山,

# 碧巘:葱绿的山峰。巘:此泛指山。

"安肯为君妍":怎会因你的权势增添娇艳。

"胡不屏骑从":不如遣散车马随从,

"暂借僧榻眠":暂借僧人的竹榻安眠。

"读我壁间诗":读我留在墙上的诗句,

"清凉洗烦煎":让清凉洗去心头燥烦。

"策杖无道路":拄着竹杖不必寻路,

"直造意所便":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

# 直造意所便: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造:去,到。

"应逢古渔父":或许会遇到上古渔夫,

"苇间自延缘":在芦苇荡里悠然流连。

"问道若有得":若悟得自然之道,

"买鱼勿论钱":买鱼时何须计较银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职,而晁美叔(晁端彦)时任两浙刑狱提点,驻司杭州。晁美叔与苏轼同科考取进士,因此苏轼称他为“同年”。诗中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西湖的怀念以及对友人晁美叔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友人晁美叔的思念,也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中将西湖的“绝美”与游者的“无分愚贤”对比,强调自然对众生平等包容,反衬世俗等级之虚妄。议论:“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中以西湖之景喻人生境界,暗含“认知有限性”的哲学思考,突破传统山水诗单纯写景的框架。夸张:“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中虚指寺庙数量之多(非实指),凸显西湖人文底蕴深厚,强化诗人探幽寻胜的执着心境。用典:“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化用《庄子·渔父》典故,借“弃世隐者”形象倡导返璞归真,却不着引经据典的痕迹。

3. 分段赏析

首联:“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西湖是天下闻名的美景,无论是贤者还是愚者,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诗人开篇点题,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绝美风光,暗示西湖的美景对所有人都具有吸引力。颔联:“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西湖的美景并非人人都能完全领略。每个人的感受深浅不同,真正能全面理解西湖之美的,寥寥无几。这里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世间万物,表面易见,内里难知。颈联:“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诗人自嘲性格狂放直率,早已被世俗所不容。他将自己对山水之乐的热爱视为上天的安排,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尾联:“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诗人回忆在西湖的岁月,遍访三百六十座寺庙,深入探寻自然与人文之美。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这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西湖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体现了苏轼豪放、直率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如净《风铃》

下一篇:宋·王之道《如梦令·江上对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