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烟芜淡复浓":荒芜的平原上烟雾一会淡薄一会浓厚,
"寂寥佳节思无穷":在这寒食佳节我倍感寂寥,更加思念朋友。
# 寂寥:寂静冷清。
"竹林近水半边绿":靠近竹林的溪水因为翠竹倒影的原因已经是一半青绿,
"桃树连村一片红":村外桃林将村子围绕,连成一片红色。
"尽日解鞍山店雨":春雨潇潇,我解鞍下马在山店休息,
"晚天回首酒旗风":天色已晚,回首望去,酒旗迎风招展。
"遥知幕府清明饮":虽然远离幕府,但是我依然知道各位朋友在清明这一天把酒言欢,
# 遥知:指在远处知晓情况。
"应笑驱驰羁旅中":应该少不了笑话我驰骋在外风尘仆仆的样子吧。
# 羁旅:寄居异乡。,驱驰:原作驱,据陈本、四库本改。策马快奔。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全诗将寒食风物的细腻刻画与孤寂心境的含蓄表露融为一体,既展现对友情的珍视,也暗含士大夫宦游生涯的倦怠与孤独。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以翠竹的碧绿与桃花的艳红形成强烈视觉反差,既描绘出春日的生机盎然,又以明丽之景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借景抒情:诗中“烟芜淡复浓”“山店雨”“酒旗风”等意象,既是寒食节旅途实景的描绘,又隐喻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无常。如“酒旗风”化用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暗示诗人渴望归隐却身不由己的矛盾。
3. 分段赏析
首联“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首句以“淡复浓”描绘原野烟雨迷蒙的朦胧景象,烟霭时浓时淡的动态感赋予画面流动的意境,暗示诗人视线受阻的旅途状态。次句“寂寥佳节”点明寒食节令,以“思无穷”直抒孤寂心绪,形成乐景与哀情的反差。烟芜的混沌与思绪的绵长相映,奠定全诗怅惘基调。颔联“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此联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绿”“红”)与空间构图(“近水”“连村”)展现春景的盎然生机。竹林因水光倒映而“半边绿”,桃林遍染村落成“一片红”,既捕捉了自然物候的典型特征,又以明丽色调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红绿交织的鲜活画面,暗含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敏锐感知,却因独行而更显落寞。颈联“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尽日解鞍”写旅途因春雨阻隔,诗人被迫滞留山店的无奈;“晚天回首”则以回望酒旗的细节,暗示对宴饮欢聚的向往。此联通过“雨”“风”的意象叠加,勾勒出寒食时节风雨交加的萧瑟氛围,而“酒旗风”既呼应前文的节令习俗(寒食禁火后饮酒),又为尾联的想象埋下伏笔。动作描写(解鞍、回首)与天气刻画(雨、风)共同强化了漂泊无依的羁旅愁绪。尾联“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末联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对写法”,不直言己思,反写友人宴饮时笑谈自己的奔波劳顿。“遥知”以虚笔想象幕府同僚清明聚饮的欢愉场景,“应笑”则以幽默口吻自嘲孤身驱驰的窘境,表面轻松调侃,实则暗含对友情的深切眷恋与宦游倦怠的苦涩。尾句“羁旅中”收束全诗,将个人漂泊置于清明团聚的集体记忆之下,情感张力倍增。
上一篇:宋·苏辙《夏至后得雨》
下一篇:宋·王周《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