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采尽绿阴稀":嫩嫩的桑叶被采摘完了,那绿色的树荫越来越稀疏,
# 柔桑:指柔嫩的桑叶。
"芦箔蚕成密茧肥":芦箔上的蚕儿长大了,密密麻麻结满了肥大的茧。
# 蚕成:蚕老结茧。,芦箔:用芦苇杆编成的席子或帘子,用作养蚕的工具。
"聊向村家问风俗":我随意向村民们问问今年的生活与收成,
# 风俗:这里指民众的日常生活。,聊:暂且,姑且,随意。
"如何勤苦尚凶饥":看着他们这样辛苦忙碌,为什么还不能解决温饱反而闹饥荒。
# 如何勤苦尚凶饥:凶饥:凶年饥岁。凶,指谷物不收,灾荒。此句犹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悯农二首》)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乡村现实题材的诗。描绘了乡村中柔桑采尽、蚕茧肥硕的蚕事景象,通过诗人向村家询问风俗,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却依旧面临凶饥的悲惨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此诗以乡村常见场景为切入点,借乡村蚕事丰收与农民生活困苦的强烈反差,揭示社会问题。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描绘蚕茧丰收的景象,“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展现出乡村蚕事的成果;后两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却笔锋一转,指出农民如此勤苦却仍凶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农民生活的艰难。白描:“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乡村蚕事场景。没有过多修饰,直接描绘出桑叶采尽、绿树成荫渐稀,以及蚕在芦箔上结出肥硕蚕茧的画面,为后文反映农民生活状况做铺垫,给人直观的乡村印象。设问:“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先表明向村家询问风俗的行为,然后抛出“为何农民如此勤苦,生活却依旧凶饥。”的疑问。这种手法引发读者思考,强调了农民辛勤劳作与生活困苦这一矛盾现象,增强了诗歌对社会现实问题揭示的力度,使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农民境遇的关切与同情。以小见大:诗人在郊外行走,仅通过与“村家”这一普通个体的交流,从一个小村庄农民勤苦却凶饥的现象,反映出当时广大农民群体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以微观视角展现宏观社会问题,使诗歌的批判力度和对民生关注的深度得到提升。
3. 分段赏析
《郊行》前两句“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乡村蚕事结束时的场景。柔桑采尽,绿阴渐稀,蚕在芦箔上结出肥硕的蚕茧,展现出蚕事丰收之景,为下文做铺垫。后两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诗人通过设问,直接表达内心困惑,为何农民如此勤劳辛苦,却仍面临凶饥。这一问,将前文蚕事丰收的表象与农民困苦的生活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凸显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同情。整首诗虽简短,却以小见大,引发对民生问题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郊行》以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乡村蚕事场景,前两句描绘蚕茧丰收之景,后两句以设问引发思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农民勤苦却凶饥的社会现实,体现王安石对民生的深切关注。这种以小见大反映社会问题的写法,是其写作特色。
# 作者漫步郊外,看见乡村中蚕农辛劳忙碌却不得温饱,于是写了这首诗,对他们的境遇深表同情。末句以反诘作结,含蓄凝练,发人深思。
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