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huā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bái
táng
qián
shù
méi
wèi
shuí
líng
luò
wèi
shuí
kāi
wéi
yǒu
chūn
fēng
zuì
xiāng
nián
guī
lái

译文

白玉堂前有一棵梅花树,梅树花谢花开,却不知为谁而开为谁而谢。只有春风最怜惜它,每年一次回来陪伴它。

逐句剖析

"白玉堂前一树梅":白玉堂前有一棵梅花树,

# 白玉堂:神仙所居,亦喻指富贵人家的邸宅。

"为谁零落为谁开":梅树花谢花开,却不知为谁而开为谁而谢。

"唯有春风最相惜":只有春风最怜惜它,

# 最相:龙舒本作应最。,唯有:只有,唯独。

"一年一度一归来":每年一次回来陪伴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咏物诗。诗中围绕白玉堂前的一树梅花展开,通过对梅花独自开放与凋零的描写,发出“为谁零落为谁开”的疑问,借梅花无人欣赏的境遇,营造出一种孤寂氛围。后两句“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点明只有春风怜惜梅花,每年按时归来相伴。诗人借咏梅花,实则以梅花自比,表达自己在人生境遇中的孤独,以及对知音的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白玉堂前一树梅花独自绽放又独自凋零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体现了梅花无人问津的境遇。通过对梅花命运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哀怨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借梅花自喻,抒发自身不被赏识的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相惜”,将春风描绘成怜惜梅花的知音,每年按时回来陪伴梅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梅花与春风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同时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理解与陪伴的期盼。设问:“为谁零落为谁开”,通过这一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梅花开放与凋零的意义,突出梅花无人问津的孤独处境,强化了诗歌所营造的孤寂氛围,为后文表达诗人的感慨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描绘出白玉堂前有一树梅花,它在那里独自开放又独自凋零。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梅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为谁”的重复提问,强调了梅花开放与凋零的无人关注,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梅花的命运定下了基调,也引发读者对梅花命运的同情与思考。后两句:“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在前文营造的孤寂氛围基础上,笔锋一转,点明只有春风对梅花最为怜惜,每年都会按时归来。“最相惜”将春风对梅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既展现了梅花虽孤独却有春风相伴的境遇,又借春风对梅花的珍惜,寄托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原句蕴含的情绪色调与象征寓意,巧妙烘托出一种朦胧隐晦的内在心境。王安石晚年,心境悄然转变。早年他倾向于改造世俗社会,秉持积极入世态度,致力于家国天下。然而此时,他的重心逐渐偏移,从着眼于外在社会的变革,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度探寻,从一心为他人、为社会,转变为更多地关注自我,个人自由在其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在这一阶段,王安石已然超脱了世俗与入世之间的固有界限。他仿若寻得了心灵的解脱,悠然品味着那份自在与从容。当他融入自然时,能真切感受到一种静谧与安然,这使他得以步入一个更为高远的精神境界。在诗中,这种心境透过对意象的选择与情境的营造,含蓄却又深刻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也能隐约捕捉到他内心世界的这份深邃与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允平《凤来朝·百媚春风面》

下一篇:宋·陆游《追感往事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