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亡来无丽句":自从孟郊去世之后,就很少有精妙的诗句了,
# 东野:唐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其诗险涩。
"于君去后少交亲":自从你离去之后,我也缺少了亲近的友人。
"追思往事好沾巾":追忆往昔的事情,不禁使人泪水沾湿了衣巾。
"白头王建在":如今只有头发花白的王建还在世,
# 王建:唐诗人,以工乐府著称,与张籍齐名。
"犹见咏诗人":还能看到他吟诗的样子。
"学道深山空自老":在深山里学道,徒然老去,
# 学道深山空自老:“学道”二句:化用刘禹锡《戏赠崔千牛》诗:“学道深山虚老人,留名万代不关身。”
"留名千载不干身":就算能留名千年,也与自身没有关系。
"酒筵歌席莫辞频":对于酒筵歌席不要频繁推辞。
"争如南陌上":怎比得上在南郊的道路上,
# 争如南陌上:“争如”二句:化用刘禹锡《戏赠崔千牛》诗:“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
"占取一年春":抓住一年中的春光。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怀词。通过对孟郊去世后诗坛变化及友人离去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追思怀念的氛围,体现了词人对往昔友情的珍视。同时,下阕表达对学道留名的消极态度,倡导及时行乐,反映出词人复杂的感怀情绪。
2. 分段赏析
“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开篇从文学与友情的维度切入,以孟郊(东野)的去世代表一种文学盛景的消逝,用“无丽句”暗示文学创作中美好篇章的减少;“于君去后少交亲”则点明友人离去后,自己缺少了亲近之人。这两句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通过对往昔文学与友情美好时光的怀念,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追思往事好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进一步深化这种感伤情绪,“追思往事好沾巾”直接表达出对往事回忆时的悲痛,泪水常常沾湿衣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在一片感伤中有一丝慰藉,虽然诸多美好已逝,但还有王建在世且依然能吟诗,从侧面烘托出对往昔文学繁荣景象的怀念,以及对还能见到诗人创作的珍惜。“学道深山空自老,留名千载不干身”:这两句开始转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道深山空自老”描绘了一种在深山中独自学道,最终徒然老去的情景,有一种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无奈与超脱。“留名千载不干身”则进一步表达出对留名千古这种传统人生追求的一种看淡,认为即使能留名,也与自身没有实质关联,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酒筵歌席莫辞频。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词风陡然一转,从之前的感伤与超脱,变为一种旷达的生活态度。“酒筵歌席莫辞频”劝诫自己在酒筵歌席面前不要推辞,要尽情享受当下的欢乐。“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则以在南陌上享受一年春光作比,强调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重要性,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面对当下的态度。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晏几道晚年的消极心态。他觉得即便在学问上能千古留名,也与自己无关紧要,倒不如尽情饮酒作乐。这种心态的形成与其身世紧密相关。晏几道作为晏殊第七子,生于豪门相府,自幼生活富足,有充足的时间、财富和精力用于治学,满腹经纶之时,家族却已衰败。历经世态炎凉、饱尝人情冷暖后,便有了“留名千载不干身,酒筵歌席莫辞频”这般的感慨。
下一篇:宋·释心月《石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