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néng
líng
gō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néng
lìng
gōng
shān
yào
rén
lái
rén
yào
shān
qià
āi
zhēng
xián
xià
chǐ
齿
qiān
qíng
wàn
shí
yào
táng
hán
zuò
jīn
dài
yún
hǎo
huā
nán
lǎo
yǎn
kuáng
huā
kōng
chù
yín
gōu
wèi
jiàn
xīn
xiān
zuì

译文

有什么能使您又是开心又是生气呢?山要人来,人却没有那个意思。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筝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千情万意时刻翻腾没有时候停歇。自从您给我写了《稼轩记》,如今我代替二陆完成这个,好的话语是鲜花难以比拟的。人老眼花,看见了花朵从空白处出现,字迹还没见到人却已经心醉。

逐句剖析

"何物能令公怒喜":有什么能使您又是开心又是生气呢?

# 令公怒喜:《世说新语·宠礼》: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恂为主薄,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髯,恂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薄,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山要人来":山要人来,

"人要山无意":人却没有那个意思。

"恰似哀筝弦下齿":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筝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

# 弦下齿: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哀筝:哀婉的筝声。

"千情万意无时已":千情万意时刻翻腾没有时候停歇。

"自要溪堂韩作记":自从您给我写了《稼轩记》,

# 自要溪堂韩作记:韩愈有《郓州溪堂诗》,诗前有长,记溪堂修建因由。这里指韩元吉为作者写的《稼轩记》。韩元吉从兄名元龙,字子云,仕终直龙图阁。浙西提刑,与韩元吉俱以文学显名当世,故下句拟之陆机、陆云。

"今代机云":如今我代替二陆完成这个,

# 机云:以二陆比二韩。《晋书·陆机陆云传》谓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云字士龙,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好语花难比":好的话语是鲜花难以比拟的。

"老眼狂花空处起":人老眼花,看见了花朵从空白处出现,

"银钩未见心先醉":字迹还没见到人却已经心醉。

# 银钩:一种草书体,这里指字迹。《书苑》:“晋索靖草书绝代,名曰银钩蔓尾。”白居易《鸡距笔赋》:“搦之而变成金距,书之而化出银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是辛弃疾落职闲居期间创作的唱和词,通过“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的拟人化哲思与“今代机云”的文学典故,将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熔铸一体。词作以“哀筝弦下齿”的音乐意象隐喻情感张力,既展现了作者退隐后对世事无常的辩证思考,又通过“好语花难比”的极致赞美,表达了对韩元吉文才的推崇。全词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以“山—人—文”三重递进,在刚健笔力中透出婉约情致,既延续了豪放词风的雄阔视野,又注入了哲理思辨的深沉底蕴,体现了稼轩词“理趣与情韵并存”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由辛弃疾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此时辛弃疾虽被迫远离朝堂,却与韩元吉等爱国文人群体保持密切交往,常以诗词唱和互诉衷肠。词中“自要溪堂韩作记”的表述,既体现了带湖新居落成后文人雅集的生活场景,也暗含对韩元吉文才的推崇。这种从政治抱负转向精神寄托的创作背景,恰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后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在山水哲思与文字交游中完成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唱和赠答的词,借山水互动的自然景象与人文唱和的雅集场景,写出了作者对自然哲思的感悟、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以及文人相惜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开篇“何物能令公怒喜”化用《世说新语》中“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的典故,为词增添了文化底蕴,引发读者对情感触发点的思考。下片“自要溪堂韩作记”借韩愈《郓州溪堂诗》的典故,点明唱和主题,“今代机云”以陆机、陆云兄弟作比,称赞韩元吉及其从兄的才华,使表达更加含蓄、典雅。拟人:“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将山拟人化,赋予山“无意”的情感和意志,构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生动地表现出世间万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与自然之间的复杂情感。比喻:“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把作者复杂的情感比作哀筝弦下发出的千情万意的乐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如乐声般绵长、复杂且变化多端。夸张:“好语花难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韩元吉的文字之美,认为其比鲜花还要美好,突出了作者对韩元吉文学才华的高度赞赏。“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中,未见到对方的文字就已心醉,也是一种夸张的表达,将作者对韩元吉才华的倾慕和期待之情推向了极致。虚实相生:“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中,“老眼狂花”是作者眼前的实景或自身的状态,为实写;“银钩未见心先醉”中,“心先醉”是作者想象中未见文字却已沉醉的状态,为虚写。通过虚实对照,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韩元吉作品的期待和欣赏。对比:上片中“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中,山的“无意”与人的“有意(要人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对世事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突兀问句“何物能令公怒喜”破空而起,化用《世说新语》典故引出对情感动因的探讨。“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通过拟人化手法构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山的“无意”与人的主动形成张力,既暗喻世事无常的哲思,又隐含作者退隐后对自然的复杂情感——既喜山水之超脱,又怒被迫闲居的无奈。“哀筝弦下齿”以乐声喻情思,将抽象的“千情万意”具象化为哀婉旋律,暗合“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展现作者闲居时思绪的绵密与矛盾。下片笔锋一转聚焦人文唱和,“自要溪堂韩作记”点明创作缘起,借韩愈《郓州溪堂诗》典故暗喻对韩元吉文采的期待。“今代机云”以陆机、陆云兄弟喻指韩元吉及其从兄,“好语花难比”则以夸张手法凸显其文字之美。结句“老眼狂花”与“银钩未见”虚实相生,未睹文字先已心醉的痴态,既呼应开篇“怒喜”之问,又将文人相惜之情推向极致。全词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通过“山—人—文”的三重递进,完成从自然哲思到人文品鉴的诗意升华,展现辛弃疾词作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由此词可看出辛词对题材的开拓,任何事情都可用词来表达,“词为艳科”的藩篱已不复存在。

现代教授刘坎龙《辛弃疾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觌《壶中天慢》

下一篇:宋·石孝友《惜奴娇·合下相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