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āng
jiā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ào
nián
yuàn
wàn
hòu
yuàn
shí
hán
jīng
zhōu
yuàn
shēn
wèi
hàn
jiā
shǒu
zài
jiǔ
shí
zuò
líng
yún
yóu
míng
yòng
jīn
bái
shǒu
mèng
zhōng
què
dào
lóng
hóng
kǒu
yún
xuān
miǎn
yán
wéi
yǒu
jiāng
shān
nán
shǒu
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yǐng
píng
qiāng
jiāng
shuǐ
liú
zhé
xiān
shuí
jiě
dào
qǐng
jūn
jiàn
yuè
shí
dēng
lóu
xiào
tán
wàn
shì
zhēn
yǒu
shí
dōng
yán
jiǔ
guī
lái
hái
shòu
qián
hǎo
wéi
huáng
sǒu

译文

年轻时不愿意成为权贵,也不愿意结交政治名士。更愿意担任嘉州的守臣,载酒漫游在仙山之间。虚名无益,如今已经年老,但在梦中他却仿佛到达了龙泓口,远离了尘世的纷扰。那些如浮云般虚幻的功名官爵,哪里值得谈论!而真正重要的是执掌江山的权力,然而这又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谪仙寻求超脱尘世的境界,邀请一起登楼观月。以轻松的心态对待世事,将烦恼抛诸脑后,一同品味东岩酒(指道家的仙酒)。归隐之后仍然保持善意,不要违背对老人黄发叟的好意。

逐句剖析

"少年不愿万户侯":年轻时不愿意成为权贵,

"亦不愿识韩荆州":也不愿意结交政治名士。

"颇愿身为汉嘉守":更愿意担任嘉州的守臣,

"载酒时作凌云游":载酒漫游在仙山之间。

"虚名无用今白首":虚名无益,如今已经年老,

"梦中却到龙泓口":但在梦中他却仿佛到达了龙泓口,远离了尘世的纷扰。

"浮云轩冕何足言":那些如浮云般虚幻的功名官爵,哪里值得谈论!

"惟有江山难入手":而真正重要的是执掌江山的权力,然而这又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

"影入平羌江水流":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谪仙此语谁解道":谪仙寻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请君见月时登楼":邀请一起登楼观月。

"笑谈万事真何有":以轻松的心态对待世事,将烦恼抛诸脑后,

"一时付与东岩酒":一同品味东岩酒(指道家的仙酒)。

# 东岩酒:自注:佛峡人家白酒旧有名。

"归来还受一大钱":归隐之后仍然保持善意,

"好意莫违黄发叟":不要违背对老人黄发叟的好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张嘉州》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出自《苏轼诗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其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此诗主题围绕送别友人张嘉州展开,同时借送友之机,表达自身对官场虚名的不屑与追求自由的向往。运用了对比,将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与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对比;还引用李白诗句,增添诗意与文化底蕴,借古人之语深化自身情感表达。此诗将送别之情与个人情怀巧妙融合,既展现对友人的祝福,又借景与情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体现苏轼一贯的豪迈洒脱与对自由的执着,在送别诗中独具一格,彰显其高超的文学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张嘉州》由北宋文豪苏轼所作。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散文、书画皆擅。元佑四年(1089),苏轼时任杭州太守,当他得知同僚张伯温将赴自己的家乡出任嘉州太守时,特作此诗相赠。一方面是表达对友人赴任的送别之情,另一方面借送友契机,抒发自身情怀。彼时苏轼再次被启用,任职杭州太守期间,他勇于任事,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苏堤,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尽管身处官场,却对官场虚名持有不屑态度,始终向往自由洒脱的生活。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送张嘉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张嘉州》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官场虚名和功成名就的不屑,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苏轼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官场的虚名与自然的真实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前者的不屑和对后者的向往。诗的分段赏析中,前几句描绘了张嘉州的自然景色,中间几句抒发了对官场虚名的不屑,最后几句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

2. 写作手法

对比:“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将少年对“万户侯”这类高官厚禄以及结识权贵(韩荆州)的不屑,与渴望成为汉嘉守自由自在出游的愿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轻视功名利禄。比喻:“浮云轩冕”把“轩冕”(指代官职、功名)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认为官场功名如同虚幻的浮云一般,不值得在意,生动地展现其淡泊名利的心境。借景抒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峨眉山头高悬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波流动的画面,借这优美的山水之景,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表达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用典: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化用了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四句用词直白,“不愿”“颇愿”鲜明地表达态度,形成强烈对比。炼字上,“载”“游”生动地描绘出自由惬意的生活状态。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抒胸臆。运用对比手法,将对功名利禄的摒弃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比,突出情感。表达方式为抒情,直接抒发内心志向。第二段两句呈现出一位历经沧桑、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的老者形象。梦中回到龙泓口,暗示其对往昔自由时光的怀念。运用虚实结合手法,“今白首”为实,“梦中却到龙泓口”为虚,借梦境表达情感。表达方式为抒情,抒发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第三段两句强化了诗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形象。将官场功名比作浮云,凸显其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对江山的珍视。使用比喻修辞,将“轩冕”比作“浮云”。表达方式为抒情,直接表明对名利和自然的态度。第四段四句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夜江月图,峨眉山、半轮秋月、平羌江水等景物构成宁静悠远的画面。同时,借李白(谪仙)的形象,增添了文化底蕴。运用用典手法,引用李白诗句,借古喻今。表达方式为抒情,借景抒情,借月景抒发对自然、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期许。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里,诗人深蕴的乡情倾泻而出,抒发了对嘉州山水无比依恋的情感,并期望张太守对嘉州人民有所建树。思乡之情与劝勉之意相互融汇,表现得清逸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赠岭上老人》

下一篇: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其三十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