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五月到渝州":曾经听说你在五月时分来到了渝州,
"水拍长亭砌下流":那时江水拍打着长亭下的石阶潺潺而流。
"惟有梦魂长缭绕":如今只有梦魂常常缭绕在你我之间,
# 惟有:一作“唯有”。
"共论唐史更绸缪":共同讨论唐朝的历史更是情意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我的船只经过故乡时季节已经变换,
"霜落寒江波浪收":寒霜降落,冷清的江面上波浪也收敛了它的汹涌。
"归梦不成冬夜永":冬夜漫长,归家的梦却难以形成,
"厌闻船上报更筹":厌烦听到船上报告更次的更筹声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东坡借由向故乡眉山青神的友人王道矩致意,深情流露了对旧友、乡土以及往昔故国的深切怀念、无尽思念与缠绵不舍。其中,“故国”二字,意蕴丰富,既是对当下所在渝州的深深眷恋,也是对那个辉煌灿烂的盛唐时代的遥想与追忆。诗句“唯有梦中情思绵绵绕,共话唐史更添绸缪”,不仅倾诉了对友人王道矩的深切怀念,更深层次地,它寄托了诗人对盛唐那段光辉岁月的无尽向往与怀念。而“归梦”一词,更是意蕴深远,它既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故土眉山青神的深切向往,渴望能与旧友重逢,期盼能重归那片养育他的土地;同时,这“归梦”也寓意着诗人对盛唐盛世的深深留恋,心中那份对往昔繁荣景象重现的渴望与期盼。然而,现实却是故人难逢,故乡遥不可及,那个曾经辉煌的盛唐时代也已一去不复返。面对这样的无奈与失落,诗人的心中怎能不充满惆怅与烦忧呢?
2. 分段赏析
《渝州寄王道矩》东坡于冬夜乘舟再经渝州古城,思绪飘回往昔五月,那时他初至渝州,耳畔回响着水拍长亭石阶下的潺潺流水,心中尤记与挚友王道矩(一位来自眉山青神的才俊)情意绵绵,共话盛唐辉煌的热烈场景,这份记忆如同梦魂般久久萦绕不散。而今,眼前的渝州已非昔日炎炎夏日之景,而是霜染寒江,波涛平息,一派肃杀严冬。在这归乡之梦遥不可及的漫漫长夜,船舱外传来的阵阵更鼓声,更添几分孤寂与厌烦。东坡借此机会,向远方的王道矩寄去深情厚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友、故乡乃至那个辉煌盛唐时代的深切怀念与不舍。他笔下的“故国”,既是实指渝州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也是虚指那个令人向往的盛唐盛世。那句“梦魂缭绕,共论唐史绸缪”,不仅是对王道矩的深切思念,更是对往昔盛世的一种追忆与向往。“归梦”二字,既是对重逢故友、重返故乡的渴望,也是对盛唐荣光重现的期盼。然而,现实却是故人难遇,故乡难回,盛世难再,这份无奈与惆怅,让东坡的心绪愈发沉重,对那扰人清梦的更鼓声,也生出了几分不耐与厌烦。如此,东坡的这一番思绪,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过往辉煌岁月的追忆,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深刻体悟。
3. 作品点评
东坡借由向故乡的友人王道矩(来自眉山青神)传达心声,深情地流露出对旧友、故土以及往昔盛世的深切怀念、思念与不舍。在这份情愫中,“故国”一词,既承载着他对当前寓居之地渝州的眷恋,又深深寄托了他对往昔大唐盛世的无尽向往。特别是那句“独有梦魂长缠绵,共叙唐风更绵密”,不仅倾诉了他对王道矩这位故乡知己的深切怀念,更是他内心深处对那个辉煌大唐时代的无尽留恋。而“归梦”二字,则更加细腻地勾勒出了东坡复杂的情感世界。这既是他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渴望与旧友重逢,期盼着能够重归那片养育他的土地;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曾经的盛世大唐的深深眷恋,梦想着能够亲眼见证大唐的繁荣景象再现。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旧友难遇,故乡遥不可及,那个曾经的盛唐更是只能留存在记忆之中。面对这样的无奈与遗憾,东坡的心中怎能不涌起阵阵惆怅与烦忧。
上一篇:宋·孙何《诗三首(其二)》
下一篇:宋·胡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