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归应为负花期":迟迟未归只因辜负了牡丹花期,
"已是成阴结子时":如今枝头绿荫成片、果实已结。
"与物寡情怜我老":我对万物淡漠自怜衰老,
"遣春无恨赖君诗":幸有你的诗作消解了春尽的怅惘。
"玉台不见朝酣酒":昔日玉台宴饮的酣醉早已消散,
"金缕犹歌空折枝":徒留《金缕曲》唱着“花开堪折”的虚妄。
"从此年年定相见":从今往后约定年年再会,
"欲师老圃问樊迟":我欲效仿樊迟归隐田园,做个种菜的老农。
"莫负黄花九日期":莫再辜负重阳赏菊的约定,
"人生穷达可无时":人生困顿显达何须计较时机。
"十年且就三都赋":十年心血可成《三都赋》般的巨作,
"万户终轻千首诗":封侯万户不如千首诗传世。
"天静伤鸿犹戢翼":长空寂寂,受伤的鸿雁敛翅难飞,
"月明惊鹊未安枝":月色皎皎,惊惶的乌鹊无处栖枝。
"君看六月河无水":你看那六月黄河枯水断流,
"万斛龙骧到自迟":纵有万斛巨舟,又怎能逆天时扬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牡丹成阴结子”起笔,表面写错过花期的遗憾,实则暗喻诗人中年蹉跎、功业未就的怅惘。牡丹的盛衰与人生际遇形成同构,借花事凋零引发对生命流逝的人生哲理。对比:“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花期”代表牡丹盛开的美好时光,“成阴结子”则是花期已过的景象。通过花期与成阴结子这两个不同时间状态的对比,突出错过牡丹花期的遗憾。用典:“欲师老圃问樊迟。”引用《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农事的典故,既表达归隐田园之志,又以“老圃”自嘲,流露对宦海沉浮的厌倦。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负花期”暗喻仕途漂泊、身不由己的遗憾,呼应苏轼此时外放杭州、常润的处境。“花期”象征理想与美好,“成阴结子”暗指现实中的错失与结果,强化时空错位的怅惘。颔联:苏轼自嘲性情孤僻(“与物寡情”),感伤年华老去,却借周令的诗作(“君诗”)消解对春逝的哀叹。“遣春无恨”化被动为主动,凸显诗歌对情感的疗愈作用。颈联:利用虚实交织描绘出昔日欢宴的虚写(“不见”)与当下寂寥的实景(“空折枝”)形成强烈反差,烘托物是人非的苍凉。尾联:“年年定相见”:表面期许与友人重逢,实则隐含对仕途的疏离感。“老圃问樊迟”:典出《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圃,孔子叹其“小人哉”。苏轼反用其意,表达亲近田园、疏远宦海的心志。收束全篇:以淡泊之语收尾,将个人失意转化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哲学底色。
上一篇:宋·杨万里《晓过皂口岭》
下一篇:宋·潘希白《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