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suí
yuè
chū
shān
xún
yún
xiāng
bàn
guī
chūn
chén
huā
shàng
fāng
zhuó
rén

译文

跟随着月亮一起走出山中,追寻着天上的云一起相伴着回到家。春天的早上花朵上沾满露水,芬芳的香气附着在人的衣服上。

逐句剖析

"随月出山去":跟随着月亮一起走出山中,

"寻云相伴归":追寻着天上的云一起相伴着回到家。

"春晨花上露":春天的早上花朵上沾满露水,

"芳气著人衣":芬芳的香气附着在人的衣服上。

# 著:附着,这里是浸染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作为一首精巧的五言绝句,开篇便以月与云为笔墨,勾勒出一片超脱凡俗、悠然自得的空灵之境。诗人借由这简单的意象组合,让读者仿若置身于远离喧嚣的自在天地。而后两句,笔触一转,聚焦于春日清晨那细腻动人的景象,将清晨花朵上晶莹的露珠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花朵的芬芳悄然间沾染上诗人的衣襟。整首诗格调清新自然,营造出的意境深邃幽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美好,读来让人身心愉悦,仿若亲身领略到那山间春日的美妙风光,沉浸其中,心境也变得澄澈而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中》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之后。彼时,他回到江宁府,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遭罢相后便归居于此。自那时起,直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在自己于江宁精心修筑的“半山园”,度过了将近十年时光。在此期间,王安石时常前往江宁周边各处游玩。像《山中》《题舫子》《芳草》等诗篇,皆是他在出游途中,触景生情创作的,以游乐为主题、排解内心情怀的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赋予月和云以人的行为,仿佛月陪伴诗人出山,云陪伴诗人归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细节描写:“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对春日清晨花朵上的露珠及露珠散发的芬芳进行细节刻画,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山中景色的美妙。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中的月、云、花等景色,抒发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内心的悠闲、隐逸之情,情景交融。

2. 分段赏析

《山中》前两句:“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诗人开篇便描绘了自己在山中的独特行动,随着月亮的脚步走出山林,又在归来时与云朵相伴。这两句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状态,月和云仿佛成为诗人的伙伴,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内心的闲适。后两句:“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将视角转换到春日清晨,着重描写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以及露珠散发的芬芳沾染上诗人的衣裳。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景色的清新美好,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万俟绍之《杰阁》

下一篇:宋·贺铸《生查子三首(其一·愁风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