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月出山去":跟随着月亮一起走出山中,
"寻云相伴归":追寻着天上的云一起相伴着回到家。
"春晨花上露":春天的早上花朵上沾满露水,
"芳气著人衣":芬芳的香气附着在人的衣服上。
# 著:附着,这里是浸染之义。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拟人:“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赋予月和云以人的行为,仿佛月陪伴诗人出山,云陪伴诗人归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细节描写:“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对春日清晨花朵上的露珠及露珠散发的芬芳进行细节刻画,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山中景色的美妙。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中的月、云、花等景色,抒发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内心的悠闲、隐逸之情,情景交融。
2. 分段赏析
《山中》前两句:“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诗人开篇便描绘了自己在山中的独特行动,随着月亮的脚步走出山林,又在归来时与云朵相伴。这两句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状态,月和云仿佛成为诗人的伙伴,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内心的闲适。后两句:“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将视角转换到春日清晨,着重描写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以及露珠散发的芬芳沾染上诗人的衣裳。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景色的清新美好,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上一篇:宋·万俟绍之《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