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传异学不谋身":他传承的学问与众不同,不为私利钻营,
"自要清时阅搢绅":只愿在清明世道里观察士大夫的言行。
"火色上腾虽有数":面相中预示显达的征兆或许存在定数,
"急流勇退岂无人":但能在仕途巅峰时果断抽身的人,世间怎会没有?
"书中苦觅元非诀":在书卷中苦苦探寻的未必是真理,
"醉里微言却近真":酒后的无心之言反而更接近人生真谛。
"我似乐天君记取":我愿如白居易般超然物外,
"华颠赏遍洛阳春":你且记住:即便白发苍苍,也要赏尽洛阳的春光。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中,“火色上腾”象征追求功名利禄,“急流勇退”代表看淡名利适时隐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人生选择的思考。用典:尾联“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以“乐天”(白居易)自比,用白居易的人生经历表达自己即便到年老白头,也要尽情欣赏美好事物的心境,丰富了诗歌内涵。
2.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程杰的学术追求与人格特质。苏轼赞其专注于相术等“异学”,却不以此谋取私利(“不谋身”),而是希望在政治清明之时(“清时”)观察士大夫的言行,以学问服务于世。这里的“搢绅”代指士大夫阶层,暗示程杰虽身处学问之域,仍心系社会现实。苏轼借此表达对友人淡泊名利、心怀天下的敬佩。颔联以自然意象隐喻人生进退之道。“火色上腾”指相术中通过气色观察命运趋势,虽有规律可循(“有数”),但苏轼更推崇“急流勇退”的智慧——在仕途巅峰时主动隐退,避免卷入纷争。这一观点既是苏轼对程杰处世智慧的总结,也暗含自身对官场沉浮的感悟。句中“岂无人”反问,强调此类智者并非罕见,实则是对程杰的间接褒扬。颈联探讨学问与真理的关系。苏轼指出,程杰虽在典籍中苦苦探寻真理(“苦觅元非诀”),但真正的智慧往往藏于酒后不经意的言语中(“醉里微言”)。这反映了苏轼对学问本质的思考:书本知识虽系统却未必触及核心,而率性之言反而更贴近真实。此句亦暗含道家“大巧若拙”的哲思,呼应苏轼“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人生态度。尾联以自比白居易(乐天)收束全诗。苏轼希望程杰记住自己如白居易般超脱世俗的姿态,即便白发苍苍(“华颠”),仍能遍赏洛阳的春光,享受生活的美好。“洛阳春”既指自然景致,也隐喻繁华与安闲并存的人生境界。此联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暗含苏轼晚年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下一篇:宋·释允韶《偈七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