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xíng
yún
·
·
zhào
xiū
quán
yùn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diàn
zhòu
xiān
zhāo
chuī
shú
mián
wèi
qīng
wèi
bàn
zhēn
zhū
lián
yōu
yuàn
fēng
qián
yǐng
sāo
tóu
xié
zhuì
huà
lán
zhěn
shuǐ
chuí
yáng
shū
qīng
luàn
zhà
jiāo
shēng
wēi
yùn
wǎn
chán
luàn
qiū
cuì
yīn
míng
yuè
shèng
huā
chóu
chūn

译文

竹席上似泛起细密波纹,宛如那轻柔的丝绸被揉出褶皱。清晨的炊饭已然熟透。可我却仍觉睡眠不足。那青奴触感细腻,却也比不上那真珠斛带来的美妙感受。洁白的莲花在风中摇曳,似含幽怨,那花影如同美人临风,发髻上的搔头斜斜坠落。彩绘的栏杆倚靠着水面,垂杨的枝条在雨中梳理,那青色的柳丝凌乱、仿佛刚刚被雨水洗沐过一般。娇美的笙声传来细微的韵律,傍晚的蝉鸣打乱了这秋日的曲调。在翠绿的树荫下,明月高悬,这样的夜晚比繁花盛开的春夜还要美妙,又何须忧愁春日离去得太快。

逐句剖析

"簟波皱纤縠":竹席上似泛起细密波纹,宛如那轻柔的丝绸被揉出褶皱。

"朝炊熟":清晨的炊饭已然熟透。

"眠未足":可我却仍觉睡眠不足。

"青奴细腻":那青奴触感细腻,

# 青奴:夏日取凉寝具。

"未拌真珠斛":却也比不上那真珠斛带来的美妙感受。

"素莲幽怨风前影":洁白的莲花在风中摇曳,似含幽怨,那花影如同美人临风,

"搔头斜坠玉":发髻上的搔头斜斜坠落。

"画阑枕水":彩绘的栏杆倚靠着水面,

"垂杨梳雨":垂杨的枝条在雨中梳理,

"青丝乱、":那青色的柳丝凌乱、

"如乍沐":仿佛刚刚被雨水洗沐过一般。

"娇笙微韵":娇美的笙声传来细微的韵律,

"晚蝉乱秋曲":傍晚的蝉鸣打乱了这秋日的曲调。

# 乱:一作理。

"翠阴明月胜花夜":在翠绿的树荫下,明月高悬,这样的夜晚比繁花盛开的春夜还要美妙,

"那愁春去速":又何须忧愁春日离去得太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梦行云·和赵修全韵》是南宋吴文英的唱和词作,调名源于舞曲《六么・花十八》,双调六十七字,上片七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三仄韵,围绕调名本意构思。上片以夏日为背景,借竹簟、青奴、素莲等意象,描绘佳人昼寝的闲适与孤寂;下片以垂杨梳雨、翠阴明月等意象,借春秋景致对比凸显夏夜清幽。全词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融合人物情态与自然风物,语言绵丽精巧,体现吴文英“思深语丽”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词,描写夏秋之际的园林景致和闺阁生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自我宽慰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对比:“娇笙微韵”营造出悠扬婉转氛围,笙声娇美、韵律细微,给人以宁静美好之感,而“晚蝉乱秋曲”中,傍晚蝉鸣打破宁静,其杂乱凄凉与笙声形成反差,以蝉鸣之凄衬笙声之美,更突出了晚蝉声音的杂乱凄凉,为全词增添了淡淡哀愁。虚实结合:实写方面,对佳人生活场景与周围环境细致描绘,如“簟波皱纤縠。朝炊熟。眠未足”,将簟席纹路比作纱“縠”,点明清晨炊饭已熟而佳人仍未睡够,生动展现其慵懒之态;“画栏枕水,垂杨梳雨”,描绘出佳人居住处画楼傍水、垂杨在雨中摇曳的实景。虚写则赋予景物情感与想象,“素莲幽怨风前影”,把白莲花拟人化,赋予其“幽怨”情感,以白莲之幽怨衬佳人之懒睡;“晚蝉乱秋曲”,将傍晚蝉鸣想象成在诉说秋日凄凉。

3. 分段赏析

上片“簟波皱纤縠。朝炊熟。眠未足。”此三句生动地勾勒出佳人在长夏时节的慵懒之态。“簟波皱纤縠”一句,将细竹编成的簟席上因佳人久睡而形成的细密纹路,巧妙地比作有皱纹的纱“縠”。这一比喻不仅细腻地描绘出簟席的纹理,更从侧面暗示了佳人长时间卧床的状态,仿佛能让人看到她娇柔的身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留下的痕迹。“朝炊熟”点明时间已至清晨,家中的炊饭都已烧好,这本是人们起床洗漱、准备开始一天活动的时刻,然而“眠未足”却笔锋一转,表明佳人仍未睡够,依旧慵懒地躺在床上,将她的闲适与贪睡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慵懒惬意的基调。“青奴细腻,未拌真珠斛。”“青奴”即竹夫人,是夏日里祛暑的常用器具。这里着重描写青奴做工细腻,甚至还绣有众多的真珠,足见其精致珍贵。在炎炎夏日,人们抱着青奴入睡,能感受到竹器的清凉,从而祛除暑热。“未拌”一词,在南方方言中有挥弃物之意,这里表示佳人在长夏中舍不得将这样精致且能带来清凉的青奴丢弃,依旧抱着它祛除暑热,既体现出青奴的实用价值,也从侧面反映出佳人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与享受。“素莲幽怨风前影,搔头斜坠玉。”“素莲”即白莲花,园池中的白莲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本应是清新美好的景象,但词人却赋予其“幽怨”的情感。“幽怨”一词将白莲花拟人化,仿佛白莲花也因无人观赏而心生哀怨,以白莲花的幽怨来衬托佳人的懒睡。此时床上的佳人,因“眠未足”而依旧浓睡入梦,连头上的玉搔头(即玉簪)斜坠下来掉在地上都浑然不知。“搔头斜坠玉”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佳人慵懒至极的状态,她沉浸在梦乡之中,对外界的一切都毫无察觉,进一步强化了全词慵懒闲适的氛围。下片“画栏枕水,垂杨梳雨,青丝乱、如乍沐。”此四句描绘了佳人居住环境的美妙景色,同时也兼状美人的睡醒态。“画栏枕水”,说明佳人居住的画楼旁水而筑,栏杆外就是一泓碧水,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垂杨梳雨”,将垂杨在细雨中随风摇摆的姿态,比作美人梳理头发,形象地展现出垂杨的婀娜多姿。“青丝乱、如乍沐”,睡中乍醒的佳人青丝纷乱,好似刚洗过头似的将头发随意地披散在身上,这一描写不仅与前文“眠未足”相呼应,更生动地刻画出佳人睡醒后慵懒娇美的形象,让人仿佛能看到她睡眼惺忪、发丝凌乱的可爱模样。“娇笙微韵,晚蝉乱秋曲。”这两句笔锋一转,以深秋景色作比。“娇笙微韵”,描绘出娇美的笙声传来细微的韵律,营造出一种悠扬婉转的氛围。然而“晚蝉乱秋曲”,傍晚的蝉鸣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与和谐,那有一声、没一声的娇声细气地呜咽、凄鸣着,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凄凉。这里通过笙声与蝉鸣的对比,更突出了晚蝉声音的杂乱与凄凉,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哀愁。“翠阴明月胜花夜,那愁春去速。”这两句承上再以夏景与春景作比较。“翠阴明月”描绘出夏天晚上浓浓的树荫陪伴着溶溶的月色的美景,这样的景色不但比深秋凄凉的景色好得多,而且也胜过了万花似锦的春夜。在词人看来,夏夜的宁静与美好是春夜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佳人大可不必担心春天过得太快。“那愁春去速”一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夏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不为春去的匆匆而忧愁,而是尽情享受当下夏夜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黎廷瑞《虎溪三笑图》

下一篇:宋·王炎《游东山·舒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