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
·
péi
zhāi
xiān
shēng
cāng
làng
kàn
méi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qiáo
shēng
yún
fǎng
访
zhōng
xīng
yīng
xióng
chén
àn
zhuī
qián
shì
zhàn
jiàn
dōng
fēng
qiān
jiè
biàn
便
mèng
duàn
shén
zhōu
xuán
xiǎo
zhù
gōng
xián
huá
biǎo
yuè
míng
guī
tàn
dāng
shí
huā
zhú
jīn
zhī
shàng
jiàn
qīng
lèi
áo
tóu
xiǎo
xíng
chūn
duì
cāng
tái
xún
yōu
bié
wèn
méi
kāi
wèi
chóng
chàng
méi
biān
xīn
cuī
hán
shāo
dòng
ruǐ
xīn
dōng
jūn
tóng
hòu
jīn
jīn
fēi
liǎng
yán
xiāng
duì
cāng
làng
shuǐ
huái
怀
hèn
cán
zuì

译文

高大的树木上翻滚吞吐着云气。寻访南宋中兴名将的、这些英雄旧迹,我暗自追忆往事。当年战船缺少东风相助,致使收复神州故土的梦想破灭。韩将军只好含恨返回故里,筑起一座休闲的小园,在吴王旧宫的闲置空地上。如果他能化成仙鹤落在这个华表上,一定会深深叹息从前的、繁茂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枝头花梢上洒落清露点点,仿佛是淌下无数清冷的泪滴。吴太守领着游春的队伍。沿着长满清苔的小径石梯、去寻找将军旧日的别墅遗迹,看一看那里的梅花开了没有。在梅树旁反复吟唱新谱的曲子,想催开寒冷枝头上冻住的花苞。我此时的心情、与春风和使君相同无异。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后的岁月恐怕连今天也比不上了,我们俩默默无语、对着沧浪亭下的流水。只能满怀悲恨和忧悒,把酒杯频频举起。

逐句剖析

"乔木生云气":高大的树木上翻滚吞吐着云气。

# 乔木:指梅树。

"访中兴、":寻访南宋中兴名将的、

# 中兴:指韩世忠。

"英雄陈迹":这些英雄旧迹,

"暗追前事":我暗自追忆往事。

"战舰东风慳借便":当年战船缺少东风相助,

# 战舰东风慳借便:指韩世忠黄天荡之捷,兀术掘新河逃走。慳:吝惜的意思。

"梦断神州故里":致使收复神州故土的梦想破灭。

# 神州故里:指北宋沦陷领土。

"旋小筑、":韩将军只好含恨返回故里,筑起一座休闲的小园,

# 小筑:指规模小而比较雅致的住宅,多筑于幽静之处。唐杜甫《畏人》诗:“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旋:返回,归来。

"吴宫闲地":在吴王旧宫的闲置空地上。

# 吴宫:指春秋吴王的宫殿。南朝梁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华表月明归夜鹤":如果他能化成仙鹤落在这个华表上,

# 华表月明归夜鹤:典出《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华表: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装饰用的巨大柱子。

"叹当时、":一定会深深叹息从前的、

"花竹今如此":繁茂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

"枝上露":枝头花梢上洒落清露点点,

"溅清泪":仿佛是淌下无数清冷的泪滴。

"遨头小簇行春队":吴太守领着游春的队伍。

# 遨头小簇行春队:这句是说来园行游的宾客们簇拥着吴潜一起观赏。遨头:太守称“遨头”,见《成都记》。吴潜这时知平江,故称之为“遨头”。

"步苍苔、":沿着长满清苔的小径石梯、

"寻幽别坞":去寻找将军旧日的别墅遗迹,

"问梅开未":看一看那里的梅花开了没有。

"重唱梅边新度曲":在梅树旁反复吟唱新谱的曲子,

# 重唱梅边新度曲:这两句是说在梅树边一再唱新曲,催促那枝头因寒冷未开的花苞能冲寒怒放。新度曲:新创制的曲调。

"催发寒梢冻蕊":想催开寒冷枝头上冻住的花苞。

"此心与、":我此时的心情、

"东君同意":与春风和使君相同无异。

# 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

"后不如今今非昔":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后的岁月恐怕连今天也比不上了,

# 后不如今今非昔: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两无言、":我们俩默默无语、

"相对沧浪水":对着沧浪亭下的流水。

# 沧浪水:《孟子·离娄》中记载,孔子到楚国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是却并没有记载孔子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首歌的。其位置到底在何地?史记说法有三,一谓汉之别流;一谓地名,非水名;一谓汉水。自屈原被逐的典故之后,“沧浪”的内涵就丰富起来,含有隐逸的主题了。

"怀此恨":只能满怀悲恨和忧悒,

"寄残醉":把酒杯频频举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一首词作。这首词记述了作者与友人吴潜同游沧浪亭赏梅的经过,在赏梅之际追忆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往事。上阕从亭中古木起笔,引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下阕由赏梅转入对时局的感慨。词中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将眼前景物与历史追忆相结合,流露出对英雄不再的惋惜和对国势衰微的忧思。全词结构完整,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此词约作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正月,时作者四十岁。是时“吴潜由庆元府改知平江(今苏州)”,二人过从甚密。词人借咏梅之机,即景生情,直抒胸中积郁之悲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写了作者陪同友人游览沧浪亭赏梅时,触景生情想起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往事。通过眼前梅花与历史遗迹的交织,流露出对英雄不再、时局衰微的感慨,字里行间透着深沉的忧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战舰东风悭借便”巧用周瑜赤壁之战借东风破敌的典故,原指周瑜借东风火攻破曹军,喻指得天时之助。诗人反用此典,以“东风悭借”暗喻南宋抗金时天不助人,表达对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悲愤。双关:“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表面写赏梅催花,实则双关寄托对当政者奋发图强的期盼,将自然景物与政治隐喻巧妙结合。借景抒情:“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通过描写沧浪亭花竹凋零、梅枝垂露的景象,将园景衰败与英雄没落、家国衰微的感慨融为一体。对比:“后不如今今非昔”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南宋国势日衰的现实,在沧浪亭的静水前无言相对中,传达深沉的忧国之思。托物言志:“此心与、东君同意”表面写与春神同心催花,实则托梅花开放之志,表达诗人与吴潜共怀的振兴国家的政治抱负。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前半部分追述了当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兵统帅金兀术的辉煌战绩。后半部分则记述了如今词人陪同吴潜一同游览韩世忠当年建造的沧浪亭别墅,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开篇“乔木生云气”一句,既描绘出这座旧宅古木参天、云雾缭绕的景象,又暗示自南宋南渡以来,那些抗金英雄已离开此地多年,连树木都长得如此高大苍郁了。“战舰东风悭借便”一句,化用了三国时期周瑜借东风大破曹军的典故,但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暗指当年抗金之战未能得到天时相助。紧接着“梦断神州故里”等句,以沉痛的语气表达了对当年未能乘胜追击、收复中原故土的遗憾,更对韩世忠后来因朝中奸臣排挤而被迫退隐的遭遇深感惋惜。“华表月明归夜鹤”借用了丁令威化鹤归乡的传说。随后的“叹当时花竹今如此”等句,将思绪从历史拉回现实,看着眼前的花草竹木,不禁感慨万千。那“风景依旧而山河易主”的悲凉,与当年新亭对泣的典故如出一辙。由人及物,又由物及人,最后以“枝上露,溅清泪”作结,既点出眼前梅花带露的景象,又暗含词人感时伤怀之情。整段描写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词的下阕开篇描写了在沧浪亭赏梅的情景。“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曲,催发寒梢冻蕊。”这里提到的“遨头”是宋代对知州出游的称呼,表明此次是陪同吴潜一起寻访春色。询问梅花是否开放,在梅树旁吟唱新曲以催促花苞绽放,这些描写不仅紧扣主题,更暗含深意。借催促梅花开放,实则寄托了对当政者能够奋发图强的殷切期盼。“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这两句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当时的场景,为下文“此心与、东君同意”做了铺垫,展现出词人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格。这里的“东君”原指春神,此处借指同游的主人吴潜,“此心与东君同意”表明两人志趣相投。当时边境战事紧急,却再无韩世忠、岳飞这样的名将,国势日渐衰微。吴潜虽多次上书主和却不被采纳,最终导致失败。这就是“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所表达的深意。这几句抒发了对时局每况愈下的愤懑,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吴文英创作此词时已非南宋鼎盛时期,虽然词中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切,但“后不如今”的感叹和“寄残醉”的无奈,都显得情绪低沉,与辛弃疾词作中那种激昂豪迈的风格截然不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章法严谨,意境空灵,用典精妙,与词人其他多数作品风格迥异,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心与东君同意”能将履斋忠款道出。是时边事日亟,将无韩、岳,国脉微弱,又非昔时,履斋意主和守而屡书不省,卒至败亡,则所谓“后不如今言外寄慨。

清陈洵《海绡说词》

# 清真、稼轩、梦窗三家,实为一家。莫不有一己之性情境地。

清陈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下一篇:宋·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