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háng
zhōu
shèng
guǒ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dēng
gāo
jiàn
shān
shuǐ
shē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xià
shì
lóu
tái
chù
kōng
duō
shù
cāng
yún
lián
hǎi
luò
dòng
guāng
ǒu
zuò
chuī
héng
cán
shēng
yáng

译文

登上高处,看到山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水中央。低头俯瞰楼台,只见树木郁郁葱葱,显得格外空旷。浮云与海上的雾气相连,落日的余晖在湖面上闪烁。偶尔坐下吹起横笛,笛声的余音飘入富阳的山间。

逐句剖析

"登高见山水":登上高处,看到山水环绕,

"身在水中央":仿佛置身于水中央。

"下视楼台处":低头俯瞰楼台,

"空多树木苍":只见树木郁郁葱葱,显得格外空旷。

# 空多:天空开阔。

"浮云连海气":浮云与海上的雾气相连,

"落日动湖光":落日的余晖在湖面上闪烁。

"偶坐吹横笛":偶尔坐下吹起横笛,

"残声入富阳":笛声的余音飘入富阳的山间。

# 富阳:地名,在杭州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杭州圣果寺》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登高”为主题,通过对山水、楼台、浮云、落日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登高时的开阔视野和宁静心境。诗中“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等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的视角,而“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壮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中,“浮云”与“落日”动态描写,与静态的山水形成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借景抒情:“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以吹笛的动作和笛声的余音,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感官描写:“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通过高处的视角,将山水尽收眼底,展现出诗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广阔的自然景观。以景写情:“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以吹笛的动作和笛声的余音,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以小见大:“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通过对浮云和落日的描写,展现出大海与湖泊的壮美,以局部景物映衬出自然的宏大。

2. 分段赏析

首联:“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诗人登上高处,俯瞰四周的山水美景,仿佛置身于水的中心。这一句通过“登高”和“身在水中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宁静的心境。颔联:“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诗人俯瞰楼台,只见楼台周围树木苍翠,空旷而宁静。这一句通过对楼台和树木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颈联:“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诗人描绘了浮云与海气相连、落日余晖在湖面上闪烁的景象。这一句通过“浮云”和“落日”的动态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宁静。尾联:“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诗人偶然坐下,吹起横笛,笛声的余音飘入富阳的山间。这一句以“吹横笛”的动作结束全诗,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萧廷之《南乡子·鼎器法乾坤》

下一篇:宋·苏轼《别黄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