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正似三春草":马中玉探母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
# 三春草:意谓探望母亲的归心如春草越来越盛。当时马中玉去官探母,苏轼送之。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试著莱衣小":像老莱子著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
"橘怀几日向翁开":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
# 橘怀:用陆绩怀橘故事来比喻马中玉孝敬父母。《三国志》卷五七《吴志·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鼬。术谓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日:‘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
# 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卷七十五:“坦之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瞋:瞪眼发怒。
"禅心已断人间爱":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
# 禅心已断人间爱:意谓自己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
"只有平交在":只有平昔之交。
"笑论瓜葛一枰同":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
# 笑论瓜葛一枰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瓜葛:瓜、葛是两种蔓生的植物,蔓生纠结,比喻各种亲友关系。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 灵光新赋:指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孝道赞颂为表、士人精神自省为里的酬赠词。词的上片巧妙融入四则典故,每一句都深情地颂扬了友人马中玉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孝顺之心。转至下片,苏轼则将个人的心绪与情感与友人进行了细腻的比对,流露出自己在这份孝心面前的自愧之情。整首词通过不断引用历史典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得词句贴切自然,意象层叠,成功地塑造出马中玉友人那高尚且立体的品格形象,对其美德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这里涉及历史典故或家族故事,怀祖和文度可能是指词人的先辈或家族中的重要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表达词人对家族传统和责任的重视,以及因未能及时归家而产生的愧疚感。对比:“只有平交在”与前文的“人间爱”形成对比,强调了词人珍视的是平等而真挚的友情。比喻:“归心正似三春草”:这里用“三春草”比喻归心之迫切与旺盛,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家乡或某种归宿的深切向往。象征:“橘怀几日向翁开”:以“橘怀”象征孝心或亲情,暗示词人心中对长辈的思念和关怀。反衬:“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通过对比“禅心”(超脱世俗的情感)与“人间爱”(世俗的情感),突出了词人虽然试图超脱,但仍珍视人间真情的态度。借物抒情:“笑论瓜葛一枰同”,通过“瓜葛”(比喻亲戚间的复杂关系)和“一枰”(棋盘,象征人生的棋局)来抒发词人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以及对人生如棋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四重典故构建对友人马中玉的孝道礼赞。首句"归心正似三月草"化孟郊《游子吟》"报得三春晖"意象,将思亲之情具象为蓬勃春草;次句"试着莱衣小"取典老莱子彩衣娱亲,暗合《列女传》孝道典范;"橘怀几日向翁开"转用陆绩怀橘遗亲之典,暗喻纯孝心志;结句"怀祖已嗔文度"则取《晋书》王述怒子之典,反向衬托马氏孝行。四典如榫卯契合,既彰显马氏孝悌本真,更昭示词人引经据典时信手拈来的博学功底。下阕则转而抒发词人内心的感慨,自叹情感与友人相比显得苍白无力:“禅心已断人间爱,唯余平交情。笑谈瓜葛,一视同仁。”仕途坎坷,词人内心已被佛家的清净平和所浸染,炽热的情感逐渐消散,不再如马中玉般执着于尘世的种种情愫。所珍视的,唯有那份平淡无奇的交情,无论亲友纠葛,皆以平等之心相待。此处的“平交”,意指淡泊名利、真诚相待的友情。在与友人的鲜明对比中,马中玉的孝亲形象更加凸显。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显家风”,再次运用典故,以东汉王延寿《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进一步赞美马中玉承袭家学、文采斐然的风范。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通过密集而贴切地运用历史典故与比喻类比,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层层叠加,生动地描绘了友人马中玉的高尚品德与立体形象,对其美好品质给予了高度的赞美。然而,由于典故的密集与意象的繁复,词作在表达上略显深奥,使得读者在初次阅读时可能难以迅速把握其深层的意蕴与主旨。
# 此词用典甚多,虽妥贴自然,但于赞颂别人不无牵强,词意亦显滞涩。
现代冷成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
上一篇:宋·张伯端《西江月(四)》
下一篇:宋·周邦彦《留客住·嗟乌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