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mià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uò
fēng
cuī
xiá
cǎn
cǎn
zhī
gòng
zhǐ
cāng
shān
lái
cháo
bái
huāng
chéng
qiū
cǎo
mǎn
shù
téng
chuí
hào
dàng
jīng
jiāng
yuǎn
liáng
shǔ
bēi
chí
huí
wèn
fēng
mǐn
xīng
shuāi
guó
rán
zài
mín
zhī
fāng
chēng
jǐng
wàn
shèng
yōng
jīng
yuǎn
lüè
chū
tūn
hàn
xióng
xīn
zài
kuí
lái
miào
mǐn
kuì
dāng
shí
zèng
zhēng
shān
mài
cháng
chàng
zhú
zhī
jīng
hán
zhēn
zhuàng
shì
zhù
běn
jīng
shī
shī
suī
wáng
yóu
wáng
hào
jiǎo
jiǎo
zài
mén
méi

译文

北风催促我进入三峡,心中凄凉不知去向何方。大家共同指向那苍翠的山路,前来朝拜白帝庙。荒凉的古城中长满了秋天的野草,古老的树木上垂挂着野生的藤蔓。浩荡的荆江流向远方,凄凉的蜀地旅人心中充满了悲伤。我迟疑地询问当地的风俗,泪水流淌,心中对历史的兴衰感到悲痛。故国依然存在于世,但那些遗民哪里还知道这些呢?一方之地戒备森严,万辆车马簇拥着旌旗浩浩荡荡。远大的谋略起初是为了吞并汉朝,雄心壮志哪里仅仅局限于夔州呢。我崎岖不平地来到这座野庙,心中沉思默想,感到常常有所愧疚。用破甑蒸煮山中的麦子,唱着悠长的竹枝歌。荆邯是真正的壮士,吴柱原本是经学的老师。虽然他们的计划未能成功,但图谋王业的行为本来就已很奇特。如今只剩“白帝”帝王的名号,仍高悬于庙宇的门楣之上。

逐句剖析

"朔风催入峡":北风催促我进入三峡,

"惨惨去何之":心中凄凉不知去向何方。

"共指苍山路":大家共同指向那苍翠的山路,

"来朝白帝祠":前来朝拜白帝庙。

"荒城秋草满":荒凉的古城中长满了秋天的野草,

"古树野藤垂":古老的树木上垂挂着野生的藤蔓。

"浩荡荆江远":浩荡的荆江流向远方,

"凄凉蜀客悲":凄凉的蜀地旅人心中充满了悲伤。

"迟回问风俗":我迟疑地询问当地的风俗,

"涕泗悯兴衰":泪水流淌,心中对历史的兴衰感到悲痛。

"故国依然在":故国依然存在于世,

"遗民岂复知":但那些遗民哪里还知道这些呢?

"一方称警跸":一方之地戒备森严,

"万乘拥旌旗":万辆车马簇拥着旌旗浩浩荡荡。

"远略初吞汉":远大的谋略起初是为了吞并汉朝,

"雄心岂在夔":雄心壮志哪里仅仅局限于夔州呢。

"崎岖来野庙":我崎岖不平地来到这座野庙,

"闵默愧当时":心中沉思默想,感到常常有所愧疚。

"破甑蒸山麦":用破甑蒸煮山中的麦子,

"长歌唱竹枝":唱着悠长的竹枝歌。

"荆邯真壮士":荆邯是真正的壮士,

"吴柱本经师":吴柱原本是经学的老师。

"失计虽无及":虽然他们的计划未能成功,

"图王固已奇":但图谋王业的行为本来就已很奇特。

"犹余帝王号":如今只剩“白帝”帝王的名号,

"皎皎在门楣":仍高悬于庙宇的门楣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帝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本诗是融合自然景观、历史记忆与个人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白帝庙的荒凉景象与对比昔日的辉煌,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国家命运的沉思与对故国的怀念,同时缅怀了如荆邯、吴柱等历史英雄,展现了其深邃的历史意识与家国情怀。此诗开篇以“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描绘了北风呼啸、天色昏暗的峡谷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凄凉的基调。接着,“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引出了诗人前往白帝庙的行程,为后文的感怀与议论埋下伏笔。随后,诗人以“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等句,细腻描绘了白帝庙周边的荒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苏轼运用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用典与象征等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视野相结合,使全诗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饱含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一首既有文学价值,又富含历史与人文意义的佳作,展现了其作为文学大家的卓越才华与独特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此句以“朔风”“入峡”开篇,渲染三峡险峻萧瑟的环境。“催”字强化北风的紧迫感,暗示行程仓促与心境沉重;“惨惨”叠词突出天色昏暗与氛围凄凉。自然气候与诗人情绪交融,既点明地理特征,又暗含对历史兴亡的隐喻。“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由行旅转向凭吊,“共指”“来朝”体现群体动作,引出白帝庙场景。“苍山路”与“白帝祠”形成空间纵深,暗示遗迹的幽深神秘。客观叙述中隐含对公孙述政权兴衰的追问。“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荒城”“秋草”“古树”“野藤”四组意象叠加,通过衰败景象传递岁月沧桑。自然永恒与人事短暂形成对比,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浩荡”与“凄凉”构成情感张力:荆江壮阔反衬孤寂心境,“蜀客”身份关联地域历史。地理空间与历史主体结合,表达对三国纷争的回望与宦途漂泊的感怀。“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迟回”与“涕泗”外化徘徊沉思与悲悯情感,将抽象史观转化为具象体验。此联点明凭吊主旨,呼应杜甫同类题材的哲思传统。“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故国”指向公孙述政权,“遗民”暗指蜀地百姓。“岂复知”以反问讽刺后人忘却旧朝兴亡,暗含对历史记忆消逝的无奈。此句与后文“荆邯”“吴柱”的追忆形成对比,强化历史断裂感。​​“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旗”​​“警跸”“旌旗”象征帝王仪仗,“万乘”夸张笔法凸显公孙述僭越野心。此句暗含对权力虚妄的批判,与尾联“皎皎在门楣”形成历史反讽。“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吞汉”指公孙述北扩野心,“岂在夔”强调其志不在偏安蜀地。苏轼借此点明政权悲剧性——野心超现实能力,导致失败必然。​​“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当时”​​“崎岖”写路途艰辛,“闵默”表沉默悲怆。“愧”字自省今人与古人的历史处境,深化凭吊诗的哲思性,追问历史责任与个人命运。​​“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破甑”象征民生贫苦,“竹枝”为蜀地民歌。此句以生活细节收束历史追忆,暗示政权更迭对百姓的真实影响,平衡全诗宏大叙事。​​“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聚焦公孙述阵营人物:荆邯献战略,吴柱精经学。以“真壮士”“本经师”肯定才能,暗含对错失良机的批评,并以诸葛亮对比突显时运差异。​​“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辩证评价公孙述失败:战略失误导致败亡,但“图王”格局仍具历史意义。跳出正统史观,肯定野心家的抗争精神。“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尾联以残留的“帝王号”作结,揭示权力更迭的虚妄。门楣称号与政权消亡形成对照,冷静收束全诗,完成从凭吊到哲思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下一篇:宋·梅尧臣《淮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