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世功":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
"矻矻当年苦":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
# 矻矻:(kū kū),勤劳不懈的样子。《史记·夏禹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鱼自入深渊":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
# 鱼自入深渊:《老子》:“鱼不可脱于渊。”深渊:深水。
"人自居平土":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 人自居平土:《孟子·滕文公》:“《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龙蛇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平土:平地。
"红日又西沉":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
"白浪长东去":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
"不是望金山":我并非眺望金山,
# 金山:《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我自思量禹":而是在缅怀大禹。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古题材的作品。词中描绘了大禹治水时的劳苦功绩,如疏浚河道,让百姓免受水灾,鱼儿得以游于深渊;同时也描写了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的景象。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词人对大禹的追思,以及自身渴望像大禹一样有所作为,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人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大禹的功绩为典,借古抒怀,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拯救祖国的抱负。借景抒情:“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描绘红日西沉、白浪东流之景,在这自然景象的描述中,融入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以及内心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语言上,“悠悠”“矻矻”叠词运用精妙,“悠悠”强调大禹治水功绩影响久远,“矻矻”突出其当年治水的劳苦。形象塑造方面,勾勒出大禹不辞辛劳、建立不朽功勋的伟大形象,奠定全词对大禹崇敬的基调。“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内容主题上,展现出因大禹治水成功,鱼儿能自在游于深渊,百姓能安稳居于平地,万物各得其所,高度赞扬了大禹治水对民生的巨大贡献,也体现词人对这种理想状态的向往。“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表面是写自然景象,实则以红日西沉喻南宋朝廷局势危急,白浪东去暗示时光飞逝、历史无情,生动传达出词人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内心愤懑的情感。“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情感主旨上,点明词人登亭并非为赏景,而是心系大禹。蕴含着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渴望能有像大禹一样的人出来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充分展现词人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抱负。
# 此词气魄之伟,抱负之大,有天地悠悠,上下千古之概,在稼轩词中为压卷之作。
现代现代词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 悠悠之功,矻矻之苦,何也?鱼之入渊人之居陆是已。羞水之行地中,民之皆垫也,于兹之千有余岁矣。何人?何人?何人?则禹是已。稼轩有用世之心,故登京口郡治之尘表亭,见西沉红日之冉冉,东去白浪之滔滔,遂不禁发思古之幽情,叹禹乎?自伤也。前片四句与及后片结尾二句之间,楔入“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十个大字,便觉阮嗣宗之登广武原尚逊其雄浑,陈伯玉之登幽州台尚逊其悍鸷也。“又”者何?一日一回也。“长”者何?不舍昼夜也。得神阿堵,颊上三毛,尚不足以喻之。
近代近代理论批评家顾随《稼轩词说》
上一篇:宋·翁卷《山中采药》
下一篇:宋·巫山神女《惜奴娇·光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