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花前簟欲流":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
# 簟:(diàn)竹席。,午枕:即午睡。
"日催红影上帘钩":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 红影:红色的花影。
"窥人鸟唤悠扬梦":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
# 悠扬:飘忽不定。
"隔水山供宛转愁":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 宛转:缠绵,难以名状。,供:(gōng)引起。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午枕》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极其清美的诗笔描摹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但这首词蕴含丰富情感,既有变法失败的痛苦惋惜,又有对时光易逝的慨叹、人生无常的思索以及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深刻感悟,体现出诗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将旧时的小路被杂草掩盖与新径的开辟形成对比,暗示着新旧更替、时代变迁。同时,朱红色大门歪歪斜斜与雕廊画楼的兴废迭代,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感慨相呼应。用典:“吹箫”用《列仙传》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之事,这里泛指神仙道术。据沈既济《枕中记》说,神仙吕翁有仙枕,可以让卢生进入梦中。诗人说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借此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留恋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象征:“悠扬梦”不仅指诗人午睡时的美好梦境,也可能象征着诗人曾经的理想和追求。这个梦境虽然短暂,但却给诗人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和希望。然而,当诗人醒来面对现实时,却发现理想已经远去,只剩下孤独和愁闷,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3. 分段赏析
诗之开篇,细腻描绘春日午后将眠未眠之朦胧情状。“花前”二字,既点明春之时节,又巧妙映衬下句“红影”之绮丽。“簟欲流”一语双关,既绘卧席波纹荡漾,似有灵动之韵,又摹竹席清凉如水、滑腻如绸之感,恍惚间,竹席幻化成缓缓流淌之波浪,惬意之情油然而生。次句转写初醒之境,此觉睡得深沉而漫长,待到醒来,只见花影摇曳于帘钩之上。正午时分,花影短小,难遮帘钩,由此可窥日光已然西移,“催”字饱含惊叹时光飞逝之感慨,侧面烘托出梦之酣畅甜美。后两句则抒醒后心境之落差与变幻。耳畔传来鸟鸣阵阵,不禁疑心美梦即为这鸟鸣所惊破,寻声望去,仿若鸟儿亦在悄然窥视自己,遂主观臆断鸟儿是有意唤醒自己,心头涌起一丝惆怅。极目远眺,青山横亘于一水之隔处,那稳定而永恒的青山,恰似现实生活之象征,朝夕相伴,抬眼即见。目睹青山,方悟那令人心醉神迷之梦境已渐行渐远,思绪骤然回至现实,愁绪顿生,绵延无尽,教人愁肠百结,难以释怀。
# 全诗的意象新鲜生动,音韵和谐轻柔,对仗工整精致,特别是三、四句,采取了上三中一下三的句法,以“悠扬”状梦,以‘宛转’状愁,且前者双声,后者叠韵,恰切地表达出诗人委婉飘忽的情志和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达到令人叹绝的境界。
现代北京大学文学教授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