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nán
tuō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jǐn
槿
huā
zhāo
kāi
hái
zhuì
qiè
shēn
huā
nìng
xiāng
féng
shào
nián
liǎng
qíng
wèi
shuí
zuì
xiān
gǎn
jūn
chóu
móu
zhú
jūn
chéng
jūn
jiā
liáng
xīn
rén
shì
fǎn
néng
zhī
chán
yán
ěr
jià
shí
luó
xiū
gèng
zhuó
jīn
shǐ
jūn
nán
tuō
jūn
nán
tuō
qiè
wàng
jiù
shí
yuē

译文

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逐句剖析

"槿花朝开暮还坠":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

# 坠:凋落下来。,还:就。,槿花:锦癸科植物。早上开花,晚上就萎谢了。所以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夫妇之间不能长久的爱情。

"妾身与花宁独异":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

# 独:表示反问,相当龄“难道”。,宁:岂,难道。,妾身: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一般在对男子说话时用。

"忆昔相逢俱少年":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

# 俱:都是。,昔:过去,从前。

"两情未许谁最先":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

# 先:此处指感情更深。,未许:没有肯定的答案,设有定论。

"感君绸缪逐君去":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

# 逐君去:跟随你去。,绸缪:缠绕,这里形容感情融洽。

"成君家计良辛苦":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

# 良:实在。,家计:家庭生计,生活。

"人事反复那能知":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

# 反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事情变化多端。复:一作覆。

"谗言入耳须臾离":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

# 离:抛弃,丢弃。,须臾:片刻。一会儿。

"嫁时罗衣羞更著":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

# 更著:再穿。,罗衣:绢帛做的衣服。

"如今始悟君难托":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

# 悟:醒悟,明白过来。

"君难托":你虽然不可信托啊,

# 难托:靠不住。

"妾亦不忘旧时约":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 旧时约:从前的誓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君难托》是宋代王安石之作,诗开篇以槿花朝开暮坠起兴,暗示女子命运无常。接着回忆与丈夫年少相恋,女子为家辛劳,却因谗言被弃。运用比兴与对比手法。比兴以槿花喻女子命运;对比将往昔美好与当下被弃形成反差,强化情感。前两句奠定哀怨基调;中间回忆过往为被弃铺垫;后六句从感慨无常到醒悟被弃,再表不忘旧约,情感递进。此诗成功刻画了多情善良、被弃仍念旧情的女子形象,通过鲜明对比,谴责负心男子,以质朴语言倾诉弃妇哀怨,具有较强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宋史・王安石传》所述,宋神宗在身为太子之际,就已对王安石钦佩有加。登基伊始,神宗便大力提拔王安石,并给予其变法全方位的支持。然而,变法进程中遭遇重重阻碍,面对强大的阻力,神宗逐渐心生犹疑。与此同时,不断有人向神宗进献谗言。在此情形下,王安石无奈之下,主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退隐至金陵。正是这段仕途经历,让王安石借《君难托》中弃妇的遭遇自比,以弃妇被丈夫听信谗言而抛弃,来隐喻自己因谗言及变法阻力而失去神宗支持的困境,抒发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位弃妇的悲惨遭遇,通过她的自白,展现出一个多情善良的女子形象。诗以槿花朝开暮落营造出一种命运无常的氛围,体现了女子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悲哀。

2. 写作手法

起兴:开头以槿花朝开暮还坠起兴,引出女子自身命运如槿花般无常,同时以槿花比喻自己的境遇,形象生动。对比:将往昔与丈夫相识时的美好,如“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与如今遭抛弃的处境“谗言入耳须臾离”进行对比,强化情感落差。比喻:“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以槿花的朝开暮坠比喻女子命运的短暂和无常,暗示她的青春和幸福如槿花般转瞬即逝。反问:第二句的意思是她和槿花的命运难道有什么区别吗?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实际是作出“毫无区别”的肯定回答。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运用传统的比兴之法,以槿花朝开暮落的特性来喻指弃妇的命运。作者以反问强化语气:她与槿花的命运,难道存在差异?实则是笃定二者毫无区别。“忆昔”二字,引领读者走进女子对往昔的回忆。那时,她与男子初逢,皆青春年少,彼此倾慕,爱意萌生,难以分辨究竟是谁先表露心意,二人的感情纯真且深厚。这般回忆满是甜蜜,足见当时那男子也曾真心相待,女子正是被其深情所打动,才毅然决然将终身托付于他。至此,“君难托”中“托”的缘由已然明晰,随后便渐次展现“难”之所在。这“难”处首先体现在“成君家计良辛苦”。婚后,女子成为家庭的主心骨,操持全家生计的艰辛不言而喻。不难想见,家中或许有刁钻的公婆,亦有挑剔的叔姑,面对诸多琐事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女子左右周旋,却始终难以周全。其次,“人事反覆那能知”道出了又一难处。人心易变,瞬息之间,便能从亲密无间转为反目成仇。这里既指男方亲属在背后搬弄是非、进献谗言,也暗指女子的丈夫轻易听信谗言,从而改变心意。“谗言入耳须臾离”,此句既是对进谗之人的斥责,更是对丈夫轻信谗言、薄情寡义的怨愤。“须臾离”生动描绘出丈夫抛弃她时的猝不及防,女子毫无防备,瞬间沦为婚变的受害者。面对这般遭遇,女主人公内心作何感想?“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对古代女子而言,遭丈夫休弃无疑是奇耻大辱,即便自身毫无过错,要再次穿上出嫁时的罗衣回归娘家,也觉颜面尽失。此时,她才如梦初醒,明白自己错付终身,那负心之人实在不可依靠。至此,诗歌叙事完整,主题尽显,意境已达高潮,似乎已可收尾。然而,作者又添两句表白作为结尾:“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即便深知男子不可托付,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依旧未改,往昔的爱情誓言仍铭记于心,她坚守承诺,一如既往。如此,女子高尚的人品与性格跃然纸上,与负心汉的卑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女子被遗弃后的痛苦与怨恨也愈发浓烈。换个角度看,“谗言入耳须臾离”一句亦可作双关解读,暗指君臣相处之难。诗末两句真切展现出女子被休后的眷恋不舍。古代遭罢贬的忠臣,心境亦大抵如此。“君难托”或许还蕴含着“伴君如伴虎”的感慨,一旦君王心意转变,臣子便陷入绝境。结尾处,女子的心情矛盾复杂,尽管男子负心,她仍心存破镜重圆的幻想。由此可见,将此诗视作王安石对宋神宗的怨望亦无不可。但这种怨望并非消极沉沦,而是一种坚守自我、矢志不渝的宣告。

4. 作品点评

在《君难托》中,王安石生动展现了封建时代女性爱情生活的飘摇无依。诗里以朝开暮谢的槿花作比,深刻揭示了女子的爱情如同这易逝的花朵,随时可能遭受摧折,毫无保障可言。此诗不仅反映出妇女在当时所遭受的迫害与凌辱,更借由文字表达了对负心男子的鄙夷。诗作开篇巧用比兴手法,随后以细腻的叙述徐徐展开,将情感表达得深沉且委婉。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反差强烈,进一步凸显主题。而质朴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浓郁的民歌特色,韵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安石参政后,劝宋神宗变风俗,立法度。神宗决心求治,十分信任他,王安石亦极感激,知无不为。后罢相,吕惠卿欲破坏其法,张堮、邓绾等更相互倾扎。后来神宗虽再招王安石秉政,但他求退之意已切,遂以使臣罢判江宁府。此诗疑此时作也。

宋蔡正孙

# 祥此诗则安石怨望之意显然。

清沈钦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姚勉《梁新恩送龙涎香杯》

下一篇:宋·刘坦斋《阳朔鉴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