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代郡东接燕":代郡的东面和古燕地相毗连,
# 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代郡:雁门郡。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
"雁门胡人家近边":雁门胡人的家靠近边疆塞关。
# 胡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解放胡鹰逐塞鸟":他们会放猎鹰追逐塞上鸟儿,
# 塞鸟:塞鸟:边塞的鸟。,胡鹰:胡鹰:胡人饲养的鹰。,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
"能将代马猎秋田":在秋日里骑着猎马驰骋荒原四处游猎。
# 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将:驾御。
"山头野火寒多烧":寒天里多在山头燃烧起野火,
# 野火:山野中焚烧杂草的火。
"雨里孤峰湿作烟":山火被雨水熄灭蒸腾起浓烟。
# 雨:一作“雾”。
"闻道辽西无斗战":听说辽西近来没有发生战事,
# 斗战:战斗、战争。,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辽:一作“关”。
"时时醉向酒家眠":闲来无事常到酒家酣饮醉眠。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作品以唐代边塞地区为背景,通过描绘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象,展现了边地少数民族豪迈粗犷的生活风貌和反战主题。生动刻画了胡人秋日出猎的飒爽英姿,凸显其尚武精神,渲染出边塞特有的苍茫意境。既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又暗讽战争对百姓的摧残。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此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投射,展现了边塞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图景,抒发了反战情怀。诗中“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一句:野火与雨雾交织的边塞秋景,既呈现了独特的地域风貌,又暗示和平的降临,将自然景象与战乱记忆交织,既凸显边塞生活的艰辛,又传递出对和平的珍视。
3. 分段赏析
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以地理方位开篇,勾勒出雁门郡的边塞环境。诗人通过“高山”与“近边”的对比,既突显了边塞的苍茫地势,又暗示了胡人与中原的地理关联。为全诗铺垫了边地生活的基调,未直接写战事,却以空间布局暗含对和平的期待。颔联“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聚焦胡人日常狩猎场景,以动态画面展现其豪迈生活。通过动作描写,凸显胡人驯养猛禽的技艺;既具民族辨识度,颈联“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转写边地自然气象,笔触由人事转向环境。以“寒”“湿”点染边塞苦寒,既刻画出深秋山野的萧瑟,又暗含烽燧与自然火光易混的隐喻。“孤峰湿烟”的静谧画面又冲淡了压抑感,为尾联的和平场景埋下伏笔,体现诗人对边地生态与人文的细腻观察。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以“闻道”转折,从战事传闻切入胡人心理。既揭示胡人对和平的渴望,又暗讽战争对生活的摧残。诗人借胡人之“醉”,以小见大展现反战主题:百姓无论族属,皆厌战求安。末句“时时醉眠”的细节,将边塞诗常见的悲慨转化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崔颢的《雁门胡人歌》以雄浑清峻的笔触勾勒边塞胡人的生活图景,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全诗语言凝练质朴,意象鲜明生动,在工整的律对中融入边地特有的粗犷气息,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特质。以边塞风物为底色,勾勒出狩猎场景的野性张力,冷峻的边地风光中注入动态的生命力,暗含对和平的隐喻性渴望。整首诗以简驭繁的笔法平衡了边塞的苍茫与生命的欢愉,既延续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基调,又以反战主题的注入开拓了新的诗意空间。
# 崔诗《黄鹤》首四句诚为歌行语,而《雁门胡人》实当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唐人最喜写勇悍之致。有竭力形容而妙者,王龙标之“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是也。有专叙萧条沦落,而沉毅之概令人回翔不尽者,崔司勋之“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是也。觉摩诘“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未免着色欠苍。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边境之状如见(后四句下)。
清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上一篇:唐·白居易《百花亭》
下一篇:唐·王勃《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