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kǒng
jiàn
nán
wèi
cóng
gōng
shān
shì
xiàn
dào
tiān
zhī
cāng
wàn
néng
shàng
xìn
kuàng
cái
míng
zhī
rén
rén
yǒu
shí
gǒu
chū
shèn
guǒ
wéi
tīng
zhě
bái
guī
shàng
yǒu
yóu
néng
zhuī
yán
chéng
zhì
suī
huǐ
wéi

译文

孔子拜见卫国夫人南子,子路为此感到不悦。孔子欲应公山弗扰的征召,因愤懑而显露出不满的神色与言辞。大道如同苍天般青苍永恒,世间万物都无法将其染黑。连孔子的弟子都可能误解师心,何况我才疏学浅之辈。明知古人推行仁道,言行与沉默都应合于时宜。若言行不加审慎,终究会被听闻者怀疑。白玉之瑕尚可打磨除去,奔驰的驷马尚可追回。一句失当之言便成不智之举,即便后悔又能如何。

逐句剖析

"孔子见南子":孔子拜见卫国夫人南子,

"子路为不怡":子路为此感到不悦。

"欲从公山氏":孔子欲应公山弗扰的征召,

"勃郁见色辞":因愤懑而显露出不满的神色与言辞。

"道如天之苍":大道如同苍天般青苍永恒,

"万物不能缁":世间万物都无法将其染黑。

"弟子尚不信":连孔子的弟子都可能误解师心,

"况余乏才资":何况我才疏学浅之辈。

"明知古人仁":明知古人推行仁道,

"语默各有时":言行与沉默都应合于时宜。

"苟出不自慎":若言行不加审慎,

"果为听者疑":终究会被听闻者怀疑。

"白圭尚有磨":白玉之瑕尚可打磨除去,

# 有:张本作可。

"驷马犹能追":奔驰的驷马尚可追回。

"一言成不智":一句失当之言便成不智之举,

"虽悔欲何为":即便后悔又能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讼》是北宋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诗作题材围绕自我反思展开,开篇引用孔子见南子、欲从公山氏而遭弟子质疑的典故,以“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作比,说明真理本纯却难免被怀疑。随后诗人联系自身,感慨自己才资不足,更需谨慎言行,强调“语默各有时”,若言行不慎,便会遭人猜疑,正如“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抒发了对言行审慎的深刻思考。写作上,全诗善用典故与比喻,语言质朴平实。通过古人之事反观自身,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既体现了自我反省的真挚情感,也蕴含着对处世之道的理性认知,对读者思考言行修养有一定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前两联引用孔子的典故,“孔子见南子”“欲从公山氏”写出孔子的行事,“子路为不怡”“勃郁见色辞”则描绘出子路因不理解而心生不悦、神情显露不满的状态。这里通过典故展现了圣贤的行为也可能不被弟子理解,为下文抒发个人感慨做铺垫,用古人之事引出对自我的反思。“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这两联由典故转入议论与抒情,“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以天空的湛蓝比喻道义的纯粹,万物都无法使其变黑,强调道义的纯洁与坚定。“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则由孔子弟子的态度联想到自身,连孔子的弟子都尚且不理解,更何况才能资质不足的自己呢?通过对比,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与谦逊。“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这两联进一步阐述处世之道,“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表明自己明白古人的仁厚,懂得何时该言说、何时该沉默的道理。“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则警示如果言行不加谨慎,必然会被听者怀疑,从对古人的认知过渡到对自身言行的警醒,体现出深刻的自我反思。“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末两联以比喻收尾,“白圭尚有磨”用白玉还能打磨修整作比,“驷马犹能追”则说四匹马拉的车还能追上,而“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却指出一旦说出不明智的话,即便后悔也无济于事。通过对比,强调言语谨慎的重要性,将前文的反思落到实处,抒发了对言语不慎的深切警醒,情感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南轩》

下一篇:宋·陆游《春日杂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