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南北老":这一生在南北奔波中老去,
"愁见问征途":愁地看到有人询问我的旅途。
"地大蟠三楚":大地广阔,三楚之地仿佛被盘绕其中,
"天低入五湖":天空低垂,仿佛要融入五湖之中。
"看云心共远":看着白云,心思也一同飘向远方,
"步月影同孤":在月光下独自行走,只有影子相伴孤独。
"慷慨秋风起":秋风慷慨地吹起,
"悲歌不为鲈":我悲歌并不是因为思念鲈鱼。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兼抒怀诗。通过描述自身漂泊的经历和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事的担忧之情,展现出其内心的复杂愁绪和深沉的家国关怀。
2. 写作手法
夸张:颔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天地的阔大深沉,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情景交融:颈联“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将诗人看云的心境与月下独步的景象相结合,既体现心志高远,又表达出孤独之感。用典:尾联运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委婉表达思乡之情,同时又表明自己“不为鲈”,展现心忧国事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从人物形象角度,刻画了一个奔波到老的旅人形象,“愁”字作为诗眼,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漂泊的厌倦、思家之情以及对国事的忧虑。颔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在景物描写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地的广阔无垠,为后文进一步抒发内心情感作铺垫,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颈联“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情景合一。从语言炼字角度,“远”和“孤”生动地体现诗人的心志与处境;在情感表达上,既表明诗人有高远之志,又透露出形单影只的孤独,展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尾联“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借用典故,在内容主题上,与单纯的思乡不同,诗人虽有思乡之情,但更心系国事,升华了诗歌的情感主旨,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
上一篇:宋·刘克庄《二月八日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文珦《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