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庭得秋长漫漫":庭院枝叶落尽,放眼空空荡荡,只觉长秋漫漫,
# 空庭:幽寂的庭院。
"寒露入暮愁衣单":节气已至寒露,傍晚水气凝结,便愁孤身衣单。
#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喧喧人语已成市":院外人语纷杂,气氛逐渐热闹,不觉已成集市,
# 喧喧:形容声音喧闹。
"白日未到扶桑间":此时应道午间,秋日仍藏云后,唯有柔光照下。
# 扶桑:中药材名,木草属植物。
"永怀所好却成梦":曾经期望美好,只是这些美好,都如梦般逝去,
"玉色彷佛开心颜":光洒成玉色,却是柔和舒缓,仿佛开心面容。
"逆知后应不复隔":料想以后将来,亲朋好友之间,没有异地相隔
"谈笑明月相与闲":明月清影之下,悠闲对坐聊天,尽是笑语欢声。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诗。诗歌描绘了寒露时节,诗人在庭院中漫步,感受到秋夜的空寂漫长、寒意袭人,以及城市的喧嚣和白日未至的情境。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诗中还写了诗人梦到远方好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希望消除隔阂,与友人在谈笑中获得自由愉悦的心境。整首诗借空庭秋夜、寒露、梦境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寒露、空旷的庭院、寂静的夜晚等秋景,如“寒露时节”“空庭”等,将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使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虚实结合:诗中既描写了眼前的实景,如庭院、寒露等,又通过“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只能成为梦中的幻影”展现出虚景,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对比映衬:将“人声喧嚣已经填满了整个城市”的热闹与自己身处空庭的孤独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同时以希望中与他人愉快交谈欢笑的自由场景,与现实的孤独凄凉作对比,更显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前四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描绘了寒露时节,诗人身处空旷庭院,感受到秋夜漫长,暮色中寒露降临,愁于衣裳单薄,同时听到城市中已人声喧嚣,而白日尚未到来的景象。“空庭”“寒露”“入暮”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且“喧喧人语已成市”与自身的孤独形成对比,更突显了这种心境。后四句“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写诗人长久怀念的好友只能在梦中相见,梦中仿佛看到好友美好的容颜而心生喜悦,又期望日后不再有隔阂,能与好友在明月下愉快谈笑,享受悠闲时光。“永怀所好却成梦”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无法在现实中相见的遗憾,而“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则表达了对未来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憧憬,虚实结合,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上一篇:宋·无名氏《喜迁莺·万缘多暇》
下一篇:宋·范成大《长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