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hòu
shū
běi
tái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huáng
hūn
yóu
zuò
xiān
xiān
jìng
fēng
shì
zhuǎn
yán
dàn
jué
qīn
chóu
shuǐ
zhī
tíng
yuàn
duī
yán
gēng
xiǎo
lái
shū
huǎng
bàn
hán
shēng
luò
huà
yán
shì
sǎo
běi
tái
kàn
ěr
wèi
suí
mái
yǒu
shuāng
jiān

译文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五更时分,天边初露的晨光悄悄照进了书房的帷幔。而在半夜时分,寒冷的落雪声已悄然飘落在雕花的屋檐之下。"我试着清扫北台的积雪以便远望,只见马耳山的两座山峰高高耸立。并未被积雪所掩埋,双峰尖锐依然显露无遗。

逐句剖析

"黄昏犹作雨纤纤":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

# 纤纤:形容细雨,毛毛雨。

"夜静无风势转严":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 严:寒气凛冽。

"但觉衾裯如泼水":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

# 衾裯:衾:被子。稠:单被。衾稠连用,泛指被褥。

"不知庭院已堆盐":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 堆盐:喻雪。据《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大略)可拟。

"五更晓色来书幌":五更时分,天边初露的晨光悄悄照进了书房的帷幔。

# 书幌:书窗的布帘。,晓色:拂晓的天色,这里暗指雪色。

"半夜寒声落画檐":而在半夜时分,寒冷的落雪声已悄然飘落在雕花的屋檐之下。"

# 画檐:彩绘过的屋檐。,寒声:寒雪融化的滴水声。

"试扫北台看马耳":我试着清扫北台的积雪以便远望,只见马耳山的两座山峰高高耸立。

# 马耳:山名,“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水经注》卷二十六)下句“双尖”即指马耳山上的“二石”。

"未随埋没有双尖":并未被积雪所掩埋,双峰尖锐依然显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是组诗作品中的第一首诗,乃宋代杰出文豪苏轼所作,为该组诗中的一篇佳作。此诗细腻描绘了自黄昏始,直至次日晨曦初现,雪花连绵不绝、漫天飞舞的壮丽夜景。诗中韵脚的运用尤为别致,“尖”与“叉”二字作为险峻且范围狭窄的韵部,在苏轼的笔下却显得游刃有余,韵脚与诗意巧妙融合,言辞浑然天成,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自然流畅的艺术境界,毫无生硬堆砌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台坐落于密州(现今的山东省诸城市)北部。时间回溯至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的仕途有了新的变动,他从杭州通判的职位上调任为密州知州。同年十一月,正值寒风凛冽的冬季,他抵达了密州赴任。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描绘了雪后北台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所感所悟。这组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还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雨纤纤”与“势转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天气由雨转雪的急剧变化。同时,“被褥如泼水”的寒冷与“庭院已堆盐”的洁白无瑕也形成了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雪后的严寒与美丽。比喻:苏轼用“堆盐”来比喻堆积的雪,既形象又生动。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且富有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黄昏犹作雨纤纤”:黄昏时分,天空还下着细雨,这里的“纤纤”形容雨丝细密而轻柔。但这里的“雨”实际上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雪,为下文的雪景做铺垫。“夜静无风势转严”:到了夜晚,风停了,但雪势却变得更为猛烈。这里的“势转严”形象地描绘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天气的寒冷。颔联“但觉衾裯如泼水”:诗人躺在床上,感到被褥(衾裯)如同被冷水泼过一般寒冷,这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表现了诗人对寒冷的深切感受。“不知庭院已堆盐”:诗人并未意识到,庭院里已经积起了厚厚的雪,如同堆满了盐粒。这里的“堆盐”形象地描绘了雪花的洁白和堆积的厚度。颈联“五更晓色来书幌”:五更天时,天边的晓色透过窗帘(书幌)照了进来,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这里的“晓色”与上文的“黄昏”形成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半夜寒声落画檐”:半夜时分,雪落下的声音在画檐(装饰精美的屋檐)上响起,更添了几分寒意。这里的“寒声”与上文的“无风”相呼应,强调了雪夜的寂静与寒冷。尾联“试扫北台看马耳”:诗人试图清扫北台上的积雪,以便观看远处的马耳山(这里可能指具体的山峰,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这一行为既表现了诗人对雪景的好奇和欣赏之情,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未随埋没有双尖”:尽管积雪很厚,但马耳山的山峰依然没有被完全掩埋,依然露出尖尖的山顶。这里的“未随埋没”与上文的“已堆盐”形成对比,强调了山峰的坚韧和雪景的壮美。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是一首描绘雪夜至黎明时分景象,并寓含诗人内心感悟的佳作。诗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勾勒出一幅雪夜北台的壮丽画卷。从黄昏至五更,淫雨转雪,诗人因寒冷未眠,见雪光映窗,误以为晓色将至,实则夜半雪声已悄然落在屋檐。待天明,诗人扫雪登台,眼前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唯有马耳山的双峰高峭兀立,未被雪封,展现了自然界的奇绝景色。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雪后北台的静谧与壮美,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在寒冷冬夜中的孤寂与沉思,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咏雪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

# 或谓坡诗律不及古人,然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也。观此雪诗亦冠絶古今矣,虽王荆公亦心服,屡和不已,终不能压倒。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赠潘谷》

下一篇:宋·董德元《登第报家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