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梦去悠悠":百年春梦如流水般悠悠逝去,
"不复吹箫向此留":变法的理想再难如仙乐般留存。
"野草自花还自落":野草自开自落无人眷顾,
"鸣禽相乳亦相酬":鸣禽相哺相和却与我无关。
# 鸣禽:为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鸣禽善于鸣叫。
"旧蹊埋没开新径":旧路被荒草埋没,新径又被开辟,
# 蹊:小路。
"朱户欹斜见画楼":朱门歪斜处仍见画楼高耸。
# 欹斜:歪斜不正。
"欲把一杯无伴侣":举杯欲饮却无同道共醉,
"眼看兴废使人愁":眼看兴衰更迭徒增愁绪。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抒情诗。诗歌开篇以“百年春梦去悠悠”表达了对往昔岁月如梦幻般消逝的感慨,曾经的美好已不再。接着描写了野草花开花落、鸣禽相乳相酬的自然景象,展现出自然的自在与生机。而后通过“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描绘了人事的变迁,旧的道路被埋没,新的路径开辟,朱门倾斜,画楼出现。最后表达了自己想举杯却无伴侣,目睹这世间兴废而心生忧愁的情感。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兴衰的忧虑和孤独之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写哀情,“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以自然生命的蓬勃反衬诗人的孤独,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直抒胸臆:“欲把一杯无伴侣”直接抒发变法失败后无人理解、无人共饮的孤寂,“眼看兴废使人愁”则将个人痛苦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以“春梦”隐喻变法的短暂与虚幻,“吹箫”暗指变法初期的美好愿景。颔联“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以自然生命的自在循环反衬人世的孤寂,野草与鸣禽的生机盎然,愈发凸显诗人在政治废墟中的孤立无援。颈联“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攲斜见画楼”是全诗的核心隐喻,“旧蹊”象征旧制度,“新径”喻指变法路径,“朱户”代指旧贵族,“画楼”暗指保守派的权力象征。此联既写变法失败后新旧势力的反复较量,也暗示新政被旧势力消解的残酷现实。尾联“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陡然收束,将个人孤独与时代兴衰联结,“无伴侣”既是现实中无人共饮的孤寂,也是变法阵营分崩离析的写照;“兴废”二字则将个人痛苦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全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构建,将一位改革者的理想幻灭与精神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的《午枕》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诗作。其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浓烈的情感。诗中虽围绕“春梦”展开,却未陷入消极的梦幻人生论,而是从自然(如“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和人世(“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中探寻力量,以景语含情,将眼前的兴废之感融入其中,造成强烈的诗情。同时,诗中透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富有哲理,展现出诗人在苦闷中积极排遣愁绪的心态。虽愁绪未完全消散,但积极的倾向使其在同类诗作中独树一帜,体现了王安石诗歌在抒情与哲理表达方面的独特风格。
上一篇:宋·陆游《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