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xiáng
guān
bìng
sān
·
·
wáng
wéi
dào
huà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chù
fǎng
访
huà
mén
kāi
yuán
kāi
yuán
yǒu
dōng
jié
liú
shǒu
hén
guān
huà
pǐn
zhōng
èr
zūn
dào
shí
xióng
fàng
hào
hǎi
fān
dāng
xià
shǒu
fēng
kuài
suǒ
wèi
dào
tūn
tíng
tíng
shuāng
lín
jiān
cǎi
yūn
sāng
tūn
zhōng
yǒu
zhì
rén
tán
miè
zhě
bēi
zhě
shǒu
mén
mán
jūn
guǐ
qiān
wàn
wàn
xiāng
pái
jìng
jìn
tóu
yuán
jié
běn
shī
lǎo
pèi
zhǐ
fāng
sūn
jīn
guān
huà
ruò
shī
qīng
qiě
dūn
yuán
jǐn
xīn
huī
wēn
mén
qián
liǎng
cóng
zhú
xuě
jié
guàn
shuāng
gēn
jiāo
luàn
dòng
shù
jiē
xún
yuán
shēng
suī
miào
jué
yóu
huà
gōng
lùn
jié
zhī
xiàng
wài
yǒu
xiān
xiè
lóng
fán
guān
èr
jiē
shén
jùn
yòu
wéi
liǎn
rèn
jiàn
yán

译文

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逐句剖析

"何处访吴画":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

"普门与开元":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

# 普门与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开元有东塔":开元寺有东塔,

"摩诘留手痕":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

# 手痕:手迹,即谓开元寺的东塔上有王维的画。

"吾观画品中":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

# 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莫如二子尊":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

"道子实雄放":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

# 雄放:奔放,豪放。

"浩如海波翻":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

"当其下手风雨快":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

"笔所未到气已吞":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

"亭亭双林间":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

# 双林:吴道子画中所画的两株娑罗树。佛灭之前,曾在天竺国拘尸那城娑罗双林下说法。,亭亭:高高耸立。

"彩晕扶桑暾":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

# 彩晕:五彩光华。,暾:太阳升起。,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中有至人谈寂灭":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

# 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

"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 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蛮君鬼伯千万万":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

# 蛮君:天竺国的君王。

"相排竞进头如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

# 鼋: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摩诘本诗老":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

"佩芷袭芳荪":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

# 佩芷袭芳荪: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今观此壁画":现在观看他的壁画,

"亦若其诗清且敦":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

# 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祇园弟子尽鹤骨":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

# 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祇园弟子:佛徒。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或“胜林给孤独园”的简称,位于印度西北的塞特马赫特。相传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从波斯国王子祇陀处购得此园,建筑精舍,献给释迦牟尼,作为居住弘法的场所。佛陀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

"心如死灰不复温":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

# 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门前两丛竹":门前的两丛竹子,

"雪节贯霜根":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

# 雪节贯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雪节、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

"交柯乱叶动无数":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

# 交柯:枝叶交叉。

"一一皆可寻其源":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

"吴生虽妙绝":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

"犹以画工论":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

# 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摩诘得之于象外":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

# 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实质,脱略形迹的悠远情韵。

"有如仙翮谢笼樊":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

# 笼樊:鸟笼。,谢:离开。,翮:鸟翎的茎,即指鸟。

"吾观二子皆神俊":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

# 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

"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 无间言:完全同意。,敛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凤翔八观,并叙(其三·王维吴道子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诗中围绕王维和吴道子的壁画展开,描写二者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境界,并借此发表了对绘画艺术的美学见解,既赞赏吴道子绘画的“雄放”之美,更推崇王维画作“得之于象外”的独特妙趣。写作上,诗中对吴道子与王维的述评两条线索时而分开、时而融合,变化丰富又不失章法。长短错落的句式,让诗歌在变化中透着和谐自然。从内容层次看,诗人先点明寻访画作之处,接着分别描绘二人画作特点,最后表达对二者画艺的评价。该作品在艺术美学领域意义重大,为苏轼所倡导的文人画理论奠定基础。全诗奇气纵横却又句句浑成深稳,议论之中不乏形象与情韵,见解精警,是一首兼具艺术价值与理论价值的优秀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凤翔八观,并叙(其三·王维吴道子画)》为北宋苏轼所作,是其组诗《凤翔八观》中的第三首。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26岁的苏轼任职凤翔府签判。当时,凤翔的普门寺与开元寺壁间留存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画家王维与吴道子的佛教壁画。苏轼在游观这两所寺庙时,亲眼见到王、吴二人的画作,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触动,加之他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见解,遂创作此诗,以表达对两位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评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王维和吴道子壁画所呈现出的不同气象与境界,对二人画艺展开深入品评。苏轼一方面赞美吴道子画作展现出的“雄放”之美,另一方面更称许王维画作“得之于象外”的独特妙趣。通过对两人画作的细致描写与对比,表达了苏轼对绘画艺术深刻的美学见解,奠定了其倡导的重个性、重笔墨趣味、重“画中有诗”意境创造的文人画理论基础,从独特视角展现了艺术创作的多元魅力与深层内涵。

2. 写作手法

比喻:“浩如海波翻”,将吴道子画作的雄放气势比作汹涌翻腾的海波,形象地展现出其画作气势的宏大壮阔。对比:诗末“吴生”六句中,将吴道子画的“妙绝”仅在迹象,与王维画“得之于象外”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王维画作更高艺术境界的赞赏。引用:“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引用作者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的言论,阐述自己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有助于读者理解对王维、吴道子画作评价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凤翔八观,并叙(其三·王维吴道子画)》开篇四句:运用错落的句法,“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简洁明了地交待了王维、吴道子二人画迹的所在之处,让读者对画作的位置有清晰认知,自然流畅地点切诗题,为后文对二人画作的详细描述与评价做铺垫,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对画作探寻的期待之情。“吾观”二句:“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直接表明诗人对王维、吴道子在画坛地位的高度肯定,以概括性的语言定下全诗对二人尊崇的基调,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他们艺术成就的敬仰,为下文分别对二人画作的深入赏析指引方向。“道子实雄放”至“相排竞进头如电”十句:此段着重描绘吴道子的画作。“雄放”二字提纲挈领,概括其艺术风格。“浩如海波翻”运用比喻,生动展现画作气势。“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诗人从画像中深切感受到吴道子运笔时的豪迈气概,这不仅是对吴道子创作状态的生动还原,也融入了诗人自身对艺术创作需意在笔先的理解。“亭亭双林间”等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吴道子高超的绘画技艺,能生动展现出如此丰富的场景与人物情感,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摩诘本诗老”至“一一皆可寻其原”十句:从王维的身份“诗老”切入,突出其画品“画中有诗”的特质。“佩芷袭芳荪”高度赞扬王维的人品与艺术皆具芳美。“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将王维的诗风与画风相联系,点明其画形象清美、意味深厚的特点。“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描绘画中人物情态,与吴画的强烈表现不同,显得更为蕴蓄。“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原”则着重刻画画中竹景,细腻展现出竹在清风中摇曳的姿态,体现出王维画作独特的清幽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其画作蕴含的自然之美与深远韵味。结尾六句:“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对王、吴二人画艺进行总结性评论。先肯定吴道子画技“妙绝”,但认为仅停留在画工层面;而王维画作“得之于象外”,超脱形迹,精神悠远,诗人对其尤为佩服。这既体现出诗人对二人艺术造诣的不同评价,也展现出诗人追求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全诗,也为诗歌画上深刻而富有韵味的句号,引发读者对艺术境界的深入思考。

4. 作品点评

《凤翔八观,并叙(其三·王维吴道子画)》在诗歌创作领域具有颇高价值,其韵调极具特色,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全诗开篇以从容之态闲闲而起,仿若与人亲切交谈,奠定舒缓基调。结尾处,因评论而产生抑扬变化,转折间语气矫健,余音袅袅,给人以悠长回味。在核心内容的描绘上,对吴道子的刻画,形象奇崛,仿若巍峨山峰对峙、汹涌波涛翻涌,震撼人心;而对王维的呈现,则营造出清疏景象,恰似行云流水般自在悠然,令人神思悠远。这两层作为诗之中心,意象与情调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从整体篇章结构来看,全诗四节如同波浪起伏,音韵节奏恰似舒缓与急促的音符相互转换。在句式运用上,以七言句为主,适当穿插五言句,共同构建出和谐优美的旋律,且在这和谐之中,诗歌的气势依旧雄浑刚健。如此独特的韵调与节奏把控,是七言长古体裁所必备的要素,而苏轼能将其完美呈现,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卓越的创作才华,使得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范仲淹《西溪见牡丹》

猜你喜欢